• 影視業變天 工業化體系亟待建立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10





      2018年12月末,在一場電視劇研討會上,陳昊(化名)打趣地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道,他正在經歷一個故事。作為一家影視公司的老板,2016年陳昊花400萬元買下一個懸疑題材的網文IP,準備改編成網劇。


      前些年的影視行業熱火朝天,大批資金涌入,開啟網劇新紀元的《盜墓筆記》播放量突破23億次,IP熱空前高漲。陳昊看到《盜墓筆記》的成功,躊躇滿志。資金很容易就找到了,陳昊也拿出一些自己的資金,共投入約2000萬元進行制作。


      到2018年,作品的后期制作全部完成,形勢卻急轉直下。如今,“ 當時趨之若鶩的投資者或平臺,現在可能會和你保持距離”,劇集賣不出去,陳昊一籌莫展。


      在金融去杠桿的大環境下,市場資金量減少,影視圈作為資本助推最明顯的行業首當其沖。資本退潮后,影視業產業鏈上的每一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行業收縮


      2018年12月中旬,編劇出身的高亦可與記者談起2018年時用“迷茫”來形容自己和公司的狀態。作為北京憶光年影視公司的創始人,高亦可坦言作為小公司他們很真切地感受到了“寒意”。


      北京憶光年公司于2018年5月在騰訊視頻上線網絡電影《罪途》,該作品從票房到口碑都超過絕大多數網絡電影。在《罪途》上線以后,高亦可一度很樂觀,因為同期有很多網絡電影的票房較可觀,播放量達到了4000多萬次,回報率可比肩院線電影。


      現實卻是除資本的撤離,2018年文娛行業的監管、審批政策也在逐步收緊。到下半年,高亦可發現視頻平臺對提案的審核和分賬政策都變得更加嚴格,對新想法的接納程度已不如市場火爆之時。


      原本公司未來的發展計劃得很好,2019年的項目很多劇本已經進入開發階段,導演也已就位,甚至公司已將網劇制作提上日程。但是行業里卻釋放出不安的信號。“跟行業里相關的人包括平臺交流,大家給的建議都是這樣——明年最重要的是生存下去,不要有太大的挑戰和投入,去做更適合你們和小一點的作品。”高亦可說道。


      開化千和影視公司在北京朝陽區高碑店文化產業園內,該公司董事長毛皓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公司的北京部分已裁員三分之二。毛皓南在2017年秋季就感受到了變化,彼時資金來源已收緊,項目推進已經不如此前容易。毛皓南向記者介紹,資金來源收緊后,導致項目無法開展,2018年公司主控的電影項目開機數量僅有往年的一半,且項目體量也在變小。“如果這種狀況再遇到一兩部片子失敗,資金鏈就吃不消了。據我了解2018年90%的公司都是保守狀況。”毛皓南說。


      上游的影視公司縮減項目投入和制作,反映到下游就是戲荒和劇荒。


      有“中國好萊塢”之稱的橫店在2018年明顯感受到行業震動。2018年9月,記者曾前往無錫和橫店進行為期兩周的調查,橫店最大的兩個道具庫馬剛道具庫和石可道具庫因劇組急劇減少,比往日冷清了許多。


      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的文化產業園內,分布著許多影視公司,不乏明星工作室。記者2018年12月18日來到園區,多方求證發現一些后期特效制作公司已經門可羅雀,一些辦公房屋空置著。這些后期特效公司曾依附上游公司,目前因業務量減少,度日維艱。


      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演員趙凌彬,2018年年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上半年只接到兩部戲,而在2017年,則接了十幾部戲。


      回歸內容本質


      2003年到2013年,影視行業在巨大的發展紅利下,電影票房從不足10億元躍升至217億元。這十年是中國電影快速發展、產業進一步擴大的十年。期間,中國電影的產業量、銀幕數量、電影票房和整體實力都進一步放大,通過萬達等公司,將電影院置入城市中心綜合體,帶動了銀幕數量和整個行業的發展。


      到2014年,跨界資本進入影視行業,各類影視公司一時成為香餑餑。數據統計,2014年文化傳媒行業共發生169起并購。在2018年被證監會多次問詢的印紀傳媒(002143.SZ),在2014年便借殼高金食品登陸A股,被人戲稱“拍電影的借殼殺豬的”。


      彼時,明星資本化也成為上市公司資本運作的手段。2014年,暴風科技擬收購吳奇隆的稻草熊影業,賬面價值僅有3835萬元的稻草熊影業60%的股權開出10.8億元的天價;2015年11月,華誼兄弟以10.5億元收購馮小剛和陸國強為股東的東陽美拉70%股權,這家凈資產值為負的公司被華誼兄弟給出高達15億元的估值。


      2016年開始,影視公司趨于冷靜。根據數據,當前電影與娛樂板塊整體市盈率在22倍左右,與中小企業板的估值幾乎持平,而在2013年到2018年的5年時間中,這個行業的估值均遠高于中小企業板的估值。對比歷史估值來看,電影與娛樂行業的估值已創下6年來新低,從2016年開始,證監會叫停了多起影視類并購,板塊從3年前開始呈現連續下跌走勢,累計跌幅高達60%。


      作為洪泰大文娛產業基金的合伙人,金城在過去一年卻成功募資4億元人民幣基金。金城表示,在國家去杠桿的宏觀背景下,市場的資金量的確有縮減,這導致一些企業在募資方面沒有以前順利和寬裕。盡管如此,金城卻不認同影視行業寒冬的說法。“之前更像是在發燒,現在只是回到了正常體溫”。金城指出,影視公司股價下跌、估值下調,是二級市場的一個正常回落。其反映到一級市場上,更多則是行業估值趨于理性。“市場上錢變少是事實,但這是因為之前錢太多,不該有那么多錢涌到這個行業里。”


      曾經,“大IP+流量明星=爆款”的模式被很多公司用得爐火純青。粉絲經濟的崛起,讓一些流量明星的商業價值虛高。“為什么之前影視公司要找這些流量明星,因為平臺認可他們,觀眾認可他們。請他風險低,能融到更多錢,我寧愿多花錢。”在某頭部網大公司的制片人林辰(化名)告訴記者。


      林辰認為2018年下半年上線的一些大IP的劇集真正反映出了上述模式的問題。在電視劇方面,鹿晗主演的《甜蜜暴擊》口碑與收視率雙低,號稱投資6億元由楊洋出演的《武動乾坤》首播收視率僅有0.33。而在電影方面,流量小生吳亦凡加流量小花唐嫣主演的《歐洲攻略》只有3.6的豆瓣評分及1.5億元的票房。


      而一些低成本、未啟用流量明星的作品卻成為票房逆襲的黑馬,從《我不是藥神》到《無名之輩》,都收獲了較高口碑。“過去,片方覺得流量明星自帶流量, 流量仿佛等同于票房,由于觀眾獲取內容的渠道變得非常多元,觀眾的品位也在不斷提高,這種情形下大家就更注重內容本身。”金城說道。


      寄望電影工業化


      15年前,任仲倫作為上海電影集團的掌舵人曾到美國六大制片公司考察。那一次考察,任仲倫理清了一個概念——純粹的電影業務賺不了錢,必須有產業鏈支撐。“電影制片類似石油勘探業,花很多錢去勘探油田,有可能一無所獲,有可能一本萬利。”任仲倫認為一個公司要有完整的產業鏈的支撐,美國的幾大制片公司旗下既有發行公司,也有技術公司、主題公園,可形成“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局面。


      他強調中國要成為電影強國,關鍵是要建立一批強大的電影企業,這些企業才能成為中國電影強國的奠基。


      曾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擔綱監制的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主任李學政對記者指出,中國在電影上和大國的地位不匹配,所以這就更需要國家在政策上對影視行業進行大力扶持。


      金城認為,中國的影視公司上市后業績波動大,是由于在內容生產上沒有達到工業化水平。每年的產量有限,業績自然波動較大,也難以預測上映后的表現。這也是資本市場現在對這個行業存在一些顧慮的原因。


      “這種時候恰是提醒從業者思考怎樣能持續生產優質內容,進一步地實現模式升級、收入多元化。長遠來看是好事。”金城說道。(作者:馬秀嵐)


      轉自:中國經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