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鄉文化需求,如何更好滿足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2-11





    農家書屋找回了人氣,流動服務擴大了范圍……
     
    老鄉文化需求,如何更好滿足
     
    數據來源:財政部、國家統計局、《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
     
      口袋要鼓起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得上。近年來,從東部沿海到西部邊陲,從中心城市到山區農村,我國公共文化設施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優化。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道,探訪各地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使用,感受文化的力量。
     
      春節這些天,浙江省衢州市的農家書屋,人氣特別旺。
     
      柯城區大陳村農家書屋管理員汪衍勤說,平時書屋的管理員、志愿者會帶著村里的留守兒童講故事、做手工、練書法,讓孩子放學后、周末這些以前沒人看管的時段重新發揮了價值,最近許多返鄉的村民也會過來,書屋的利用率更高了。
     
      建設使用,情況咋樣
     
      為了解決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保障他們的基本文化權益,2007年,農家書屋應運而生。
     
      《“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規定:每個書屋原則上可供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于1000冊,報刊不少于30種,電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種(張),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增加一定比例的網絡圖書、網絡報紙等。10年后的2017年,農家書屋已經開到了全國60多萬個村莊,向農村地區配送圖書超過11億冊,讓6億多農民告別了看書難、看報難。
     
      包括農家書屋在內,這些年,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持續加速、逐步豐富。國家連續多年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數字圖書館”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各類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提升了基層文化服務機構設施的服務能力。2018年,中央財政引導和支持地方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和地方實施標準,推動改善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件和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其中,安排資金11.6億元,專門支持精準實施戲曲進鄉村、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備購置等項目,推動增加貧困地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
     
      在兜底線、保基本的基礎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也在展開。從2018年《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驗收標準》來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相關建設指標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情況等內容,均占有一定比重。比如,在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設置上,東部地區“設置率80%,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功能齊全”為達標,中部和西部地區的達標標準則分別是“設置率70%,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功能齊全”和“設置率60%,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功能齊全”。
     
      此外,一系列重磅政策文件紛紛強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均等化”。《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首次把標準化均等化作為重要制度設計和工作抓手,確定了14個小類22條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頒布,規定“國家重點增加農村地區圖書、報刊、戲曲、電影、廣播電視節目、網絡信息內容、節慶活動、體育健身活動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這些都引導著農村文化設施的進一步完善。
     
      “豐富多樣的設施建成以后,村民讀書看報、看戲演戲、文體活動等需求有了保障,鄉親們可樂呵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觀察到。
     
      問題困難,怎么解決
     
      遍布縣、鄉鎮、村的文化設施逐漸建起來了,但在建設、使用的過程中,問題與探索也相伴而行。
     
      各級文化設施機構之間缺乏比較緊密的規劃指導、專業輔導、業務管理和考核評估的關系,各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孤島化”運行。“縣級的圖書館、文化館等骨干公共文化機構,與鎮、村缺乏聯系,資源支持、業務指導等都比較缺位。”巫志南指出,“這樣造成縣域內有限的資源分散投入、重復建設,基礎較差、資源較缺、能力較低的鄉鎮和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也始終難以提高質量,持續低效運行。”
     
      以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為中心的總分館制建設,將縣里優秀的文化培訓直接引入到最基層,使圖書在全縣實現了無障礙流轉,為村里的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找回了人氣。“現在出個家門就能學幾支新舞,真心好。”“以前書屋里書少,還舊,現在在這就能借到縣城圖書館的書,還書也方便,不用跑老遠到縣城了。”村民紛紛點贊。
     
      另一制約基層文化設施發揮效能的是,基層的黨員學習、科學普及、農技推廣、普法教育、與文化部門相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等,分屬各個部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場地、項目、資金的分散投入和運行,不少村民無所適從,甚至“不清楚政府到底能給我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對此,在《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印發的基礎上,不少地方持續探索,整合鄉鎮和村級的黨員教育、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設施資源,整合各類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一站式”服務,提升了設施的利用效率。安徽農民文化樂園、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山東文化大院、廣西的“五個一”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等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供需銜接、各具特色的建設模式紛紛涌現。
     
      人是文化工作的核心,沒有好的管理人員,文化設施也難高效運轉。不能回避的是,雖然名義上鄉鎮、村里都有專職文化工作人員,但基層一人兼多職、有人不在崗的情況比較普遍。對此,湖南、江西、浙江等多地開始試點聘任專職農家書屋管理員或綜合文化協管員,每月給予一定經濟補貼;許多地區注重發揮鄉土文化能人、文藝愛好者、文化志愿者的作用,通過各種形式調動他們參與基層文化設施管理和服務提供的積極性。
     
      更多需求,如何回應
     
      這些年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豐富,加之許多年輕人陸續回到家鄉,對公共文化設施,他們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有沒有”,更挑剔“好不好”。如何回應村民新需求、高要求,讓優質資源進一步下沉基層、優化設置?
     
      一些地區開始將農家書屋搬到新農村小區、校園周邊、村便民服務大廳、鄉郵代辦點、文化熱心大戶等村民集聚的綜合場所;有的結合地方實際,把原來的學校舊址、閑置農房等改建成文化活動室;無線局域網更成為不少農村文化活動室的標配……
     
      在我國不少農村,受自然、交通和經濟條件的制約,集中建設的文化設施服務半徑小、輻射范圍有限。
     
      有的農村面積廣大,居住稍遠的村民不愿意在參加文化活動的路程上耗費太多時間,這時,數字服務和流動服務能彌補缺陷,不僅可以深入家門口,還可以選擇在農閑、學生寒暑假、農民工返鄉時提供集中服務,也能根據“點單”進行配送,讓服務更加“對味”。
     
      而時常奔走在鄉間小道上的流動圖書車、流動舞臺車,以及具有兒童互動娛樂、數字文化體驗、卡拉OK、3D電影等功能的文化方艙等,正在打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成為補充固定文化設施短板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體來講,隨著國家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近些年我國廣大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管理、使用正在逐步提質增效,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也在逐漸增強。”巫志南認為,區域、城鄉的不平衡、不均等現象依舊比較突出,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短板和薄弱環節。
     
      為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推動文化投入向貧困地區傾斜,集中實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貧項目,普遍建立村級文化中心”,《“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更是從完善設施網絡、推動均衡發展、推進數字文化等8個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
     
      “貧困地區文化設施建設,必須始終把管好、用好擺在重要位置,讓群眾真正感到有利、有用、有益。”巫志南建議,文化設施不必拘泥于原有的服務領域或項目,大可以與鄉村風貌保護、鄉村文脈傳承、鄉村文旅發展、鄉村能人使用、鄉村民眾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結合起來。“相信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逐步深入,農村文化生活一定會日益豐富和多彩。”巫志南對此充滿信心。(記者 鄭海鷗)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文化部:我國文化領域首個國際技術標準正式發布

      文化部昨日召開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于群宣布由中國主導的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正式成為國際標準,而這也意味著全球手機動漫產業開始有了中國標準,國內動漫產業的發展和轉型迎來新...
      2017-03-21
    • 文化部: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將于近期發布

      文化部昨日召開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文化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于群透露,目前文化部正在認真研究制定《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將于近期發布。
      2017-03-21
    • 全國326家影院因瞞報票房被查處 票房保衛戰如何升級?

      《電影產業促進法》實施后的首次大動作就是要打掉影院偷票房這顆“毒瘤”。日前,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通報了326家“偷票房”的處罰結果。
      2017-03-23
    • 網絡文學出海 會成為中國的“新文化現象”嗎?

      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大大降低了數字閱讀的門檻。中國網絡文學產業經過20多年積累沉淀,產生了一批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家和一系列高質量網絡文學作品。借助海外翻譯的二次傳播,中國網絡文學在全球文創領域里異軍突起,成為一種值得...
      2017-03-2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