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出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帶動北京文化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
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紹堅此前在會議上介紹,2019年1至11月,北京市文化產業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11146.2億元,同比增長8.3%;其中文化核心領域收入同比增長10.1%。在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產業不僅成為助推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更成為拉動我國社會效益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文化產業建設不斷推進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各方面發展較好,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從2009年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到2019年推出了一系列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我國文化產業建設受到的重視日益增加。
回顧2019年,文化和旅游領域的相關政策更加精細地影響著國內的文化產業生態。一系列大事記都備受矚目——文化產業領域的“基本法”立法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文化市場監管持續發力,5G商用賦能文化創新發展,“夜間經濟”點亮城市消費活力等,都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推進新動力。
進入新時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國民對文化的消費能力增強,中國文化產業占GDP比例持續提升。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產業鏈投資機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已達18071億元,占GDP比例為3.48%。到了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達到30785億元,同比增長13.03%。截止至2017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增長至3472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2%,比上年提高0.06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8%,比同期GDP名義增速高1.6個百分點。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已逐步成長為我國宏觀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
相關機構預測,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將達到4.37萬億元,2022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將突破了6萬億元,并預測在2023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將增長至6.65萬億元,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1.07%。
2019年,我國關于文化產業的文件以及相關領域法律政策相繼出臺。3月,國務院總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繁榮文藝創作,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檔案等事業;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6月,文化和旅游部對《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指出,國家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制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發布文化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
北京智信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曹保印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我國近年出臺了多項利好政策,一批質量優異、品牌美譽度高的文化企業與文化產品正在陸續脫穎而出。需要注意的是,人才的短缺以及人才的外流正在成為制約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瓶頸。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高質量的人才,高質量的文化產業人才能為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強勁動能。
產業效益需提高
2019年12月,在《2019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中,指數排名前五的地區分別是:北京、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對比前五位省市在高效率投入和高價值產出方面的具體指標,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全國領先,但創新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
曹保印表示,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屬于階段性發展問題。在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中,數量、規模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可能優勝劣汰、優中選優。而《行動計劃》文件的出臺,正是為了從初始階段走向高質量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質量、品牌將是第一位的。
而這樣的階段性發展問題,正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破除的瓶頸,我國文化產業仍面臨高質量發展的整體水平較弱、效益并不夠高的現象。
曹保印認為,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整體水平弱的現象很正常。但與此同時,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文化生活需求,又為這個初級階段的進一步提升創造了很大的空間,也準備好了良好的土壤。在這個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要在“產業”上下功夫,避免為文化而文化,而需要真正將文化轉化為產品,轉化為生產力。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既需要追求滿足個人興趣的“陽春白雪”,更需要努力創造滿足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需要、接地氣的“下里巴人”。
對于此次《行動計劃》,圍繞目前文化產業有數量欠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有規模少品牌等突出問題,曹保印為記者舉例,故宮文創產品之所以能夠成為很好的IP,就和接地氣有著密切的關系,它讓人民群眾消費得起,愿意主動消費;國產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夠受到公眾歡迎,獲得很好的票房,也和將中華傳統神話的素材做接地氣的重新創造與挖掘有著重要關系。文化產業的大市場始終存在于人民群眾的日常消費中,而不是曲高和寡的所謂“精英小眾”。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魏鵬舉認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第一,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能夠做到社會效益優先,同時能夠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向統一。這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在當前要追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目標,也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檢驗。第二,要有高質量的優質內容產出。第三,要有相對合理的要素投入和比較高的績效產出,用相對低投入帶來更高的產出。(記者 劉昱汝)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