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裝上“智慧芯” 未來會怎樣?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5-25





          編者按:作為人們美好生活的“幸福必需品”,文旅產品和服務一直在創新發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下服務在一段時間內按下了“暫停鍵”,云展覽、云旅游、“直播帶貨”等新業態被逼上前臺,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在線產品和服務,基于移動互聯網、數字化的“智慧”潛能不斷被激發。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同時“新基建”又打開一扇機遇之窗,國內關于智慧文旅的探索與實踐將走向何方——

      從“云端”看文旅智慧化服務圖景

      “文化云”:大家來“點菜”


      在公共文化領域,與科技手段擁抱最早的是圖書館行業。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圖書館服務不斷提檔升級,如自助借還機、VR虛擬體驗等,不僅使資源共享實現了共通,而且使讀者的閱讀體驗更加多元。

      ● 內蒙古圖書館通過彩云服務平臺、手機APP以及O2O模式,讓讀者用手機下單就可實現紙質書籍的借閱,并且研發了轉借功能,使圖書在讀者間充分流轉共享。

      ● 浙江省溫州市圖書館的資源共享則體現在總分館制的創造性實踐中。城市書房作為公共圖書館的“分身”,在同一借閱系統下,讀者可以與總館享受同樣的圖書資源,不受借閱時間的限制,享受更加舒適的閱讀環境。

      對組織活動、賽事、培訓等的文化館來說,“智慧芯”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云端。

      ● 上海創圖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科技手段研發出上海文化云后,文化館在云端的“馳騁”就變成了現實,解決了文化場館人氣不足、市民對場館活動缺乏了解的問題。上海文化云的構建,不僅為文化演出提供決策依據,還讓市民得到更精確的推送。比如,嘉定區最受歡迎的是周末舉辦的親子類活動,而松江大劇場最受歡迎的是滬劇。

      文化云在疫情期顯示出優勢。

      ● 3月28日,上海市民文化節開啟在線模式。通過上海文化云,市民文化節轉換成直播、導覽、導購、對話等,形成了上海16個區200個街鎮的云上大聯動。

      ● 4月21日,東莞云上文采會也通過文化云實現了供需雙方的對接。據統計,共有451個參展商進入平臺推介文化和旅游產品。當日成交額159.8萬元,全部點播量為316萬次。

      除了“云端漫步”,文化館智慧化手段的運用在疫情期間還擴展到直播領域。“直播+社群”的培訓模式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用戶體驗】

      上海人程峰:以前,對各個機構的公共文化活動沒什么印象。現在通過上海文化云,我們可以預約、免費享受這些公共文化活動,而且云上發布的活動種類也很多,有演出、培訓、展覽講座、公益電影、賽事等。有了“菜單”,我們可以“點菜”了。

      “云旅游”:“種草”又“拔草”

      有些云技術其實在兩三年前就已經開發出來,在此次疫情的倒逼下,突然躍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不少行業走出困頓的利器。作為受疫情影響最深的行業之一,旅游業也嘗試通過“云旅游”打開新天地。

      “云旅游”的各種產品和服務中,目前較受歡迎的是“旅游直播”。攜程、飛豬、馬蜂窩等旅游在線平臺紛紛推出“旅游直播”頻道。一時間,導游、行業CEO、旅游企業員工、旅游達人等沖上直播,為人們挑選旅游產品。

      其中,尤以兩種直播最為普遍。一是“直播+賣貨”,意在“拔草”,“立等可取”的效果就是吸引關注度,促進旅游產品成交。4月28日,廣東省韶關市市長和副市長化身“導游”,在拼多多直播間推介當地著名的丹霞山風景區,累計吸引全網觀看人次超455萬。二是“直播+內容”,意在“種草”,通過網絡主播的引薦,讓網友感受美景美食。5月13日,去哪兒網聯合斗魚直播推出“旅游直播”節目,10余位網紅主播趕赴廣州長隆、泰國普吉島等熱門目的地,以直播方式帶網友感受景區魅力。這檔節目前后持續10天,直播16場,最高同時在線人數為81萬。

      【用戶體驗】

      網友云游天下:旅行其實就是圖個新鮮,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實地旅游。現在受疫情影響,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旅行,跟著旅游直播,也算是對向往的地方多一層了解吧,尤其是我關注的地方美食。能在直播中買到便宜又正宗的特產,我當然樂意啊。

      【相關建議、提案】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于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關于加快制定產業互聯網國家戰略 壯大數字經濟的建議》,他表示,在文旅領域,加快建設智慧景區,通過線上博物館、“一部手機游”等新文創方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云南省政協委員、作家雷平陽在2020年云南省“兩會”上的提案,建議進一步推進以“一部手機游云南”為代表的智慧旅游發展,推動文旅數字化,以及對云南地方傳統文化進行IP內涵轉換和轉型升級,推動文旅產業跨越式發展,助力疫后云南文旅產業復蘇。

      【專家聲音】

      跳出內部資源運營的小邏輯看待預約制

      方塘智庫創始人 葉一劍

      人類社會所經歷的每次危機之下,都有新機遇、新發展。本次疫情及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的啟動,成為人們一些新消費習慣的啟蒙契機,加上新技術的研發、新的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出現,讓中國文旅領域獲得了一個之前求之不得的轉型迭代窗口和超常規的轉型升級節奏。

      在此背景下,因門票預約制度的全面推廣甚至是強制執行所引發的更深層次的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就很值得期待。

      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景區及周邊服務運營機構,應該清晰地認識到,門票預約不僅是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下旅游運營最基本的場景構成,而且,通過門票預約,還有助于提升游客體驗、科學管理景區資源以及保護文化和資產遺產之間的平衡,其本身就是景區運營中管理能力和管理體系現代化直接而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實,在疫情發生前,很多景區尤其是以稀缺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為核心吸引物的景區,面對每年暴漲的游客數量和資源承載量之間的矛盾,已經開始了門票預約管理,并進行了實際的硬件和軟件的投入。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勢下,國家層面明確對這一制度進行推廣、提出要求,將更有利于這一管理模式的普及,加上疫情客觀上推動了針對消費者的預約消費習慣的啟蒙,都有助于景區運營機構、消費者和政府管理部門之間就門票預約制度達成共識。

      對于景區運營機構來講,要更加主動、積極并以市場化眼光來看待門票預約管理的政策要求,跳出景區內部資源運營的小邏輯來看待門票預約制度的推行,將這種有利于提前鎖定客群的智慧化管理制度,創造性地轉化為對景區周邊綜合性配套服務和產品的開發條件,積極推進優質景區資源的多元化變現,減少對門票經濟的依賴,從而實現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并綜合帶動景區所在地區和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智慧芯”要運用于更多場景才能滿足需求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教授、人民文旅智庫研究員 王昆欣

      疫情之下,“無預約,不旅游”成為常態。一些文旅企業通過應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出了線上產品和服務,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數據支撐,也使得人們的旅行更加安全。

      目前,“一機游”“一碼游”在一定程度上讓游客體驗更加快捷和生動,旅游管理更加全面和精準,旅游產品更加多元和豐富,危機事件處理更加及時和有效。不過,這些新模式、新業態尚處在探索和創新之中,仍然存在局限性,現在只能替代旅游服務的部分功能,比如,尚不能完全解決需要面對面的旅游服務,像住宿、就餐、體驗等活動,手機游也不能完全替代旅游目的地的景觀、氣候、人文習俗等環境。

      未來,該如何進一步將“智慧芯”運用這些場景中?首先,要加強智慧技術的基礎建設,使用戶有更暢通的網絡,更便捷地應用;其次,要加強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開發具有特色的線上旅游產品,讓現實景觀與虛擬空間有機結合,針對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游客開展有的放矢的宣傳促銷;最后,重視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的保護,正確處理好新興科技應用中的倫理問題,讓人們安心、放心、開心地用手機游世界。

      智慧化服務實地旅游 要先萌發一些行業標準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財經戰略研究院旅游與休閑研究室主任 戴學鋒

      2000年之后,關于景區星級管理、度假區以及城市休閑功能區的標準先后推出。這些標準不僅推進了旅游市場化,而且提高了服務水平和質量。到2018年初,已推出的上百個行業標準涉及旅游業的各個方面,使得旅游業行業管理成為我國利用行業標準進行管理較為突出的行業。標準化管理成為我國建立法制化市場經濟體制的有益探索。

      如今,隨著服務水平提升,一些標準已不能滿足當前旅游市場的需求,因此需要鼓勵旅游行業發布行業標準、地方發布地方標準,與國家標準一起,形成標準體系。今年疫情最嚴重時,很多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的地區迅速制定了地方標準,大型旅游企業也制定了相關行業標準,這些手冊、標準等是旅游業公共服務的又一次提升,對未來全社會公共服務的完善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關于智慧旅游要不要標準化的問題,首先要定義什么是智慧旅游?虛擬環境下的旅游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智慧旅游,因為不到實地的旅游稱不上是旅游。旅游智慧化要服務于實地旅游。在我國科技手段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盡管市場智慧化水平已經較高,但對于旅游業來說,還沒有進入推行統一標準的階段,當下應先培養好土壤和環境,萌發一些行業標準,再上升為國家標準。

      虛擬現實:在本地實現遠程旅游體驗

      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 張金山

      《中國虛擬現實應用狀況白皮書(2018)》曾經預測,到2020年虛擬現實全球產業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或將對虛擬現實產業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多方預測,虛擬現實將引領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社會革命。

      虛擬現實是一種足不出戶追求身臨其境的本地性體驗。旅游活動是一種旅游者離開慣常生活環境的異地性體驗。虛擬現實和旅游活動都屬于體驗經濟的范疇,兩者從基因上有著天然的高融合度。虛擬現實技術在旅游領域的廣泛應用有望對旅游特性、旅游方式等多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虛擬現實技術有望滌蕩旅游的基本特性,在本地實現遠程旅游體驗。比如,可以產生神秘體驗,那些被龐貝古城、瑪雅海底文明等神秘吸引物所吸引的旅游者,可以通過虛擬場景充分體驗;也可以產生極限體驗,人們不必承擔極限運動的安全風險、不必經受嚴格的運動訓練,也可以充分享受蹦極、速降、翼裝飛行等帶來的刺激和樂趣;還可以產生高端體驗,曾經類似懸崖酒店、南極旅游、極光旅游、太空旅游等高端為少數富裕群體所能參與的旅游項目,也將飛入尋常百姓家。

      虛擬現實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是一股激發旅游活動的力量還是抑制性的力量,引人遐想。

      “智慧防范”助力文物平安 不能“生搬硬套”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 殷連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慧防范”在確保文博場所安全中被廣泛應用。比如,古建防雷、田野文物安防、博物館消防等,但由于文物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文物系統信息科技人才較少,在科學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文物安全上還面臨著不少困境。

      首先,科技信息公司對文物場所安全需求不太了解,文物管理單位又不懂信息技術,存在著“生搬硬套”的現象。比如,把現代建筑中的消防科技手段直接用于古建筑消防,既影響了古建風貌又威脅到古建結構。

      其次,由于文博管理單位對科技防范標準不熟悉,任由科技公司做方案,因而存在防范過度的傾向。

      再次,在基層文博單位,一些智慧防災設備由于存在維護成本過高、無專人維護保養的問題,使用兩年左右就癱瘓。

      最后,在文物安全管理上,存在過度依賴科技防范的現象,有的值班人員在崗不盡職,等等。

      智慧防范僅僅是一種輔助手段,必須加大人與技術的結合。應該做到:一、加大科技手段在文博場所的安全應用研究,探索出適合文物安全特點的科技設備和手段;二、智慧防范手段應實用、可靠且經濟,把有限的文保經費用在刀刃上;三、避免重硬件輕軟件,要加大智慧防范軟件的研發與應用;四、要做到人防和技防相結合,認真落實安全責任,加大日常安全巡查,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確保文物平安。

      【記者手記】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已明確指出,推進“互聯網+旅游”,強化智慧景區建設,實現實時監測、科學引導、智慧服務;推廣景區門票預約制度,合理確定并嚴格執行最高日接待游客人數規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文化場館、旅游景區一度關閉,線下服務及境內外旅游暫停,倒逼文旅行業謀求線上生存,生發出一系列的新業態。這些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開創的新活動,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在線體驗,成為公共服務的重要形式。

      萬眾物聯時代的風聲已至,這對文旅行業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智慧旅游的實現,需要全行業進一步提高對數字化、網絡化服務的認知,增加公共數字資源的總量,在打通數據上達成共識、形成機制,培育相關人才隊伍等。期待文旅行業在疫情過后繼續緊抓機遇、不斷創新,為文旅產品和服務裝上“智慧芯”,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馬霞 杜潔芳 李靜)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