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6日連續兩個晚上,一場線上戲劇演出《等待戈多》吸引了超過29萬名觀眾在線觀看,創下了中國話劇單場觀演人數最多的紀錄。該劇的制作人,就是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梁麗珍。
當前,梁麗珍開始忙碌于其他新的作品籌劃。“疫情對演出行業的沖擊已不可避免,但卻不會抹除人們對演出的需求。”梁麗珍說:“我將結合廣州大劇院的線上演出經驗,建言廣州構建新的藝術業態,用科技賦能藝術產業,為助力行業復工和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線上“以藝抗疫”收獲如潮好評
《等待戈多》線上戲劇以“疫情隔離”為始點,以“等待”為主題,主角為疫情期間分居兩地的夫妻,等口罩、等床位、等隔離結束、等城市解封、等復工復產、等疫苗出現……演員在各自家中線上表演,打通了虛構與現實的聯系。
“疫情帶給人們很多煩躁的情緒,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也是一名市人大代表,我希望能夠通過策劃制作這樣的線上戲劇,傳遞信心,送去溫暖。”梁麗珍坦言,疫情之下,劇場按下了“暫停鍵”,廣州大劇院同樣如此。
疫情發生初期,她就在尋求戲劇創作和演出模式的突破,并將目光投到了可被任意壓縮與延展的線上空間。她和導演王翀等項目主創團隊、演員團隊、制作團隊,利用線上協作的方式,從項目策劃、劇本研讀、演員面試、幕后制作等進行了討論和敲定。
為了保證作品質量,她儼然成為了“夜貓子”,每天晚上都要通過電話會議、視頻會議等線上方式不斷溝通,常常工作到深夜。“累點辛苦點沒什么,藝術創作必須反復推敲、慢慢打磨,以達到將最完美的效果呈現給觀眾。”梁麗珍說道。
《等待戈多》線上戲劇顛覆了以往傳統戲劇的模式,在這部戲中,演員不僅是演員,他們也是布景者、拍攝者,演出場地變成了演員自己的家、生活場所,客廳、汽車、魚缸、跑步機甚至家人都成為戲劇的一部分。梁麗珍帶領團隊精心設計了大量細節,盡量讓更多的元素融入戲劇中。
武漢“解封”前夕,《等待戈多》公益第一幕上線,迅速引起全網轟動,觀眾好評如潮。疫情時期的特殊感受,讓人們對于“等待”有了新的體會和理解。有戲迷評價道:“等待這個主題,與當下人們的生活狀態很貼合,猶如看到在時間荒原中的自己,很有現實意義。”
政府牽頭為劇場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的好轉,各行各業正在有序復工復產。然而在文旅行業,“預約”“限流”等各種嚴格的限制條件使得部分演出場所出現了“開比不開更賠錢”的尷尬局面。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2020年1月至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超過20億元。
“這種情況造成了城市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不足,群眾精神文化食糧短缺。”據梁麗珍觀察,為此廣州的文旅企業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和探索,為行業復工和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除了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外,5月9日,廣州大劇院發起全球藝術家云端10小時直播活動,聯動了80個網絡平臺實現同步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過1億人。
這些探索將戲劇表演地點從劇場拓展至千萬流量級別的網絡媒體平臺,讓原本只有數百人觀看的單場演出瞬間增長到數十萬甚至過億人。
總結了線上演出的經驗,梁麗珍期待今年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廣州市兩會期間提出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建議。
梁麗珍表示,希望在政府部門牽頭下,聯合科技企業、5G網絡信息服務企業以及文化演出企業,共同打造“基于‘劇場+互聯網’的線上創演平臺”。此舉將即時演出、廣電視頻演播技術與IT技術相結合,以線上演出+線下遠程異地制作的協作模式,實現線上戲劇“實時表演”和觀眾VR\AR技術“全浸式觀演”功能。
“通過該平臺,整合大灣區文化旅游資源,為大灣區文旅企業復工復產提供‘廣州方案’。”梁麗珍建議,還可以在廣州市扶持科技產業、科技項目發展的相關資金中,給予“文化+科技”項目更多傾斜,以助力文旅產業發展。(李鵬程)
轉自:南方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