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5日,第18屆中國(深圳)國際物流與供應鏈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國物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本屆展會面積近10萬平方米,覆蓋14大展區,近2000家參展商和26萬名國內外專業觀眾與會,規模創歷屆之最。
中國物博會進入全球物流會展第一梯隊,是深圳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一直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物流業發展,2023年10月出臺《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圳市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物流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緊緊圍繞物流中心建設,全面推動商貿服務型、空港型、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
把國際大港搬到內陸客戶“家門口”
8月22日,“邵陽—鹽田港”鐵海聯運班列首發,內陸港湖南邵陽啟用,這是今年深圳港新增掛牌的第4個內陸港。今年1—8月,深圳港通過內陸港模式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2.54萬標箱,同比增長11.23%。
內陸港加速布局,成為深圳港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數據顯示,今年1—8月,深圳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185.6萬標箱,同比增長14.4%。作為全球灣區核心樞紐海港,深圳港國際班輪航線達248條,航線覆蓋全球六大洲、十二大航區主要港口,連續20年位列全球排名前四集裝箱港口,LNG接卸量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深圳還開通6條國際滾裝航線,去年汽車海運出口同比增長348%。小漠港一期、寶安綜合港區一期相繼建成投用。
值得一提的是,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部署要求,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項目,推動海鐵聯運發展和內陸港建設,吸引更多大灣區內河貨物和西南、中南地區貨物經深圳港進出口。深圳港已開通43條組合港航線,實現大灣區內地九市和全省七大關區組合港全覆蓋,掛牌運營19個內陸港。
其中,組合港實現“多港如一港”,外貿集裝箱可在大灣區喂給港辦理報關、交還箱和通關查驗手續,“兩次報關”變為“一次報關”,提升深圳港中轉能力和貿易便利化水平。內陸港則把國際大港搬到內陸客戶“家門口”,鼓勵碼頭通過海鐵聯運將內陸港貨源運至深圳港出口,例如8月20日首發的“渝深港圖定班列”,就將重慶至鹽田的運輸時間從5天縮短至2天。
深圳國際航空樞紐輻射能級也不斷提升。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深圳機場全貨機航點達60個,覆蓋五大洲,通達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今年1—8月,深圳機場貨郵吞吐量117.9萬噸,同比增長16.8%,貨郵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三。深圳跨境電商空運專線達11條,在全國率先實施跨境電商帶電貨物運輸試點。
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運行體系
作為“供應鏈之城”,深圳物流產業競爭力持續加強。深圳擁有8萬余家物流企業、4000余家供應鏈企業。2023年全市快遞業務量63.7億件,較2018年增長98.4%。
跨境電商物流、無人配送、無人運輸等物流場景成形成勢,深圳“綠色物流區”連片運營,綠色貨運配送示范水平全國領先。2024年1—8月,深圳低空無人機載貨飛行35萬架次,直升機載人飛行超過1.5萬架次,飛行規模全國領先;已建成使用低空物流運輸類起降點131個,開通無人機載貨航線212條。
壯大現代物流優勢產業,深圳出臺“7+30+N”三級物流場站體系規劃,建設高標倉、冷鏈倉約187萬平方米,深圳物流企業在全球布局海外倉超380萬平方米,規模居全國第二。
隨著電子商務、冷鏈運輸的發展,社會對高標準、近距離、設施先進的物流倉儲設施的需求越來越大。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積極協調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推動修訂建筑層高等物流倉儲關鍵建筑設計標準,推動傳統倉庫向高標倉、智慧倉升級改造。深圳國際綜合物流樞紐中心項目占地33.3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85萬平方米,以傳統鐵路貨站上蓋智慧物流園的模式,將打造全國乃至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的“公鐵海”多式聯運中心。
中歐班列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抓手,也是構建穩定的全球供應鏈、維護亞歐經貿關系的助力器。深圳中歐班列自2020年8月開行以來,累計為超過6500家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國際物流服務。截至2024年8月底,深圳中歐班列累計開通出口線路19條,累計開行706列,發往歐洲及亞洲44個國家,貨運量6.82萬標箱,運輸貨值超23.5億美元。
深圳全面推動商貿服務型、空港型、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重點推進深圳國際綜合物流樞紐中心、西部公路樞紐物流園、機場南區國內轉運庫、鹽田港東作業區碼頭等項目建設,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
數據顯示,今年1—7月,深圳市物流業增加值為1663.81億元,同比增長7.90%;深圳市物流業平均景氣指數51.80%,同比提升8.29個百分點。深圳將持續推動物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提升物流樞紐能級,推動物流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轉自: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