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內外部環境的催化下,消費場景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即時零售加速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即時性滿足”已經成為消費者購物的常態化需求。消費者需求和供給側匹配帶來的生意增長,也讓即時零售引起了消費鏈路各個環節的重視。無論是品牌商、零售商,還是各大電商平臺,都在加速布局這一賽道。
即時零售行業正在逐漸從1.0粗放階段向2.0理性增長階段過渡。未來幾年,即時零售行業將會進入新一輪的變革性發展階段。全渠道2.0和LBS網格化,或是推動即時零售行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數字化+供應鏈”逐步完善
回顧即時零售的發展歷程,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創期,主要是平臺和零售商在直接探索,品牌間接參與和觀望,很多零售商、品牌商沒有單獨部門組織運營對接。獲得增長的核心來源是,商品和用戶的上翻。第二階段,拓展期,核心是平臺、品牌商、零售商三方聯動,品牌商和零售商都開始組建部門和團隊,專門運營即時零售。這一階段,增長是通過密集的促銷活動和營銷廣告投放獲取。從根本上看,這兩個階段的運營相對比較粗放,賽道本身的紅利大于自身的努力。
當下其實是即時零售新的關鍵階段--成熟期,品牌商、零售商對即時零售在思想意識、組織建設、業務規劃、運營能力等各方面都建立了基礎,平臺方的即時零售基建也已經逐步完善,依靠賽道紅利已經不足以帶來持續性增長。對于品牌來說,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當即時零售進入成熟期之后,如何抓住新的增長機會,激發即時零售渠道的新潛能,找到新的增長點和價值點。
首先一定要轉變思維,即時零售不是渠道的補充,而是當下主力的銷售渠道。很多品牌現在依然還是把即時零售作為一個線下生意的補充,沒有真正花時間、花精力、匹配資源重視這個模式。這種思維還停留在即時零售的初期階段,已不適配當下精細化的發展階段。于品牌而言,即時零售也是增量的首選,而且是核心的銷售渠道。品牌商抓住這個渠道,相當于抓住了下一個10年的增長點。
其次是視角轉變,要用全渠道的視角去看即時零售,從流量驅動進入數字化+供應鏈協同驅動。要從全渠道的角度去看待即時零售,品牌需要全渠道優化,重新配置資源,回歸零售本質,尋找成本、效率和體驗的最優解。過去雖然一直強調即時零售全渠道的價值,但實際上只是將線下門店的商品放在線上,并沒有真正發揮全渠道的潛力。線上線下用戶一體、商品一體,既更好地滿足消費者供給需求,又能幫助品牌實現“人貨場”多維重構,讓商品流通的成本、效率和體驗更優。通過這種“數字化+供應鏈”的模式驅動,品牌商的全渠道融合才能真正在即時零售實現。
立體場域勢能疊加
商品的流通是從生產到消費者使用,中間所有環節的出發點都是滿足消費者需求和提升消費者體驗。從這兩個角度去看,品牌做即時零售渠道面臨的最大痛點是供給端到消費端的數據顆粒度不細,從而使人貨場無法做到最佳適配。
按照過去的方式,渠道分為兩個維度,線下和線上。線下的數據能力一直很弱,品牌商只是把貨交給經銷商,最后送到了哪些門店,售給了哪些消費者,哪些渠道賣得好,哪些用戶是潛在機會用戶,哪些渠道需要提供更多供給和營銷支持,這些都沒有準確的信息反饋和畫像。
在即時零售前兩個階段,商家也只是簡單的將商品上線,和傳統的銷售模式一樣,很難通過精確的經營和銷售信息去反哺。傳統電商具備多而強的數據整合、信息反饋能力,但問題在于傳統電商面向的是全網的消費者,沒有LBS的基于地理位置的視角,這意味數據顆粒度依然不夠精準,只有“時間和人”的畫像,但是基于地理位置的“空間”畫像,這就導致數據不夠立體,在精細化運營上始終有所欠缺。
全鏈路的數據融合問題是整個即時零售行業面臨的挑戰。對平臺來說,需要既懂即時零售,還要懂線下和傳統B2C電商,才能深入洞察到問題的細節,繼而才能解決問題。
LBS網格化運營是即時零售從粗放運營走向精細化運營的關鍵。它不僅僅是一個即時零售的工具,更是品牌商在做全渠道的營銷策略時的指南,讓人貨場的供需匹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高效識別捕捉即時性需求,在創造增量價值上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消費者需求是核心
零售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消費者需求的進化史,過去是“人”找“貨”,今天是“貨”找“人”。如何讓“貨”更高效地找到“人”,核心是找到消費者內在的需求,讓“合適的產品”在“合適的地點”賣給合適的人。即時零售在持續迭代,持續滿足消費者變化的需求。“全品類、小時達、平臺化”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在供給端,過去幾年即時零售銷量占比更高的還是快消品,但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并不止于快消品。相關數據顯示,3C數碼等新興品類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履約端,消費者對線上購物的履約時效要求越來越高,從傳統電商的“三日達”“次日達”,到當下消費者希望更多的商品“一小時”就能拿到商品。“萬物即時到家”已經逐漸成為現實,消費者對時效的要求正被及時滿足。
在即時零售領域,一切都在快速變化,即時零售沒有邊界,線上線下全渠道,未來有無限可能,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周群)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