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和生活方式醫學得到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普遍關注。日前,主題為“生活之境、前沿健康”的第四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大會上,近百位國內外專家分享研究成果,并發布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活方式推廣倡議。
業內專家表示,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對于防治慢病意義重大,我國亟須構建健康生活方式醫學體系,多方合力促進健康生活方式普及。
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健康預期壽命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健康和壽命60%取決于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助于延長預期壽命,還能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疾病負擔。
不良生活方式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7.5%,糖尿病患病率為11.9%,高膽固醇血癥患病率為8.2%,與2015年發布結果相比均有所上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通過多方面措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延長健康預期壽命。
2020年9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首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標志著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在中國正式落地。隨著國家醫療衛生健康工作從“以治病為中心”逐漸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成為共識,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也逐步成為“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學科抓手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壽表示,非傳染性慢病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等慢病都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發展健康生活方式醫學是推進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我國須牢牢抓住公立醫院這個主力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體系,探索以需求為導向的“醫工結合”產業發展模式,促進健康生活方式普及。
吃動平衡科學減重 制定健康生活方案
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聯合教育部、體育總局等16部門聯合啟動“體重管理年”活動,并制定《“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體重管理,成為本次大會熱詞。
調查顯示,我國居民超重肥胖形勢不容樂觀,亟須加強干預。超重和肥胖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癥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認為,吃動平衡,是體重管理的關鍵,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組成部分。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臟康復中心主任馮雪認為,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從營養、運動、睡眠、心理四個維度加以關注,其中營養要均衡,運動要適度,睡眠要規律,心理要減壓。
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安利(中國)市場部副總裁及亞洲科技創新中心副總裁陳佳分享了安利紐崔萊在促進體重管理上的實踐。
“今年我們全面升維的體重管理理論體系與方案,解決了拼命節食、拼命運動、時常反彈等常見痛點。”陳佳說,通過“營養三餐,微微一動”的方式,安利為國人提供一個可以“長享瘦”的健康生活方式解決方案。
陳佳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24年4月上述方案升級以來,新增的1萬名體驗者,在4周干預時間后,BMI、腰圍、體重等多項指標上均有顯著改善。
大健康社群助力健康生活方式養成
生活方式是影響公眾健康的重要因素。改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知易行難,單靠個人力量往往不易實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副研究員劉勝蘭說,研究顯示,以健康社群為基礎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于幫助人們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用顯著。
安利(中國)公共事務副總裁王汝華介紹,2020年,安利推出大健康戰略,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探索并完善了有中國特色的大健康社群模式,傳播健康知識,落實健康習慣,幫助公眾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以此為基礎,安利推出了體重管理、抗衰老、腸道健康、骨骼健康等針對各年齡群體、各種健康訴求、不同生活場景的一系列解決方案。目前,安利已經針對大健康社群運營人員,累計發布180多門課程,3萬多條專業科普內容,學習人次超過600萬。
王汝華說,安利致力于把大健康社群打造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一支基層力量,輻射健康家庭、助力健康社區和健康城市的建設,通過社群創造多元價值,賦能國民的美好生活。(記者 王寧)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