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類器官、器官芯片技術越來越多被用在藥物研發中,與傳統的2D細胞模型和動物模型的新藥研究模式相比,其更有效且成本更低。業內專家表示,AI+器官芯片的新模式將逐步取代傳統新藥研究模式,不僅可以加速新藥研發的進程,減少動物實驗帶來的高昂成本,還能更精準地檢測出動物實驗難以發現的結果,更快、更高效地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更低成本的治療方案。
據了解,器官芯片是利用微流控、3D生物打印等工程化技術,以干細胞或病人來源的組織細胞為種子,在體外構建出接近人體基本生理功能的微型動態器官模型,進而改進體外探索生命現象和醫學問題的手段和方法。器官芯片允許研究者以可控和可擴展的方式重建人體器官的微環境,并可模擬不同類型的疾病模型,突破了傳統2D細胞模型和動物模型的種種局限,有望加速上千種疾病新藥的開發。
2021年,我國藥品審評中心就發布指導原則明確指出,可采用基于細胞和組織的模型(如2D/3D組織模型、類器官和微流體模型等)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評估提供有用的補充信息。2022年,美國FDA批準了第一個完全基于器官芯片數據的藥物進入II期臨床試驗。
包括強生、默克、阿斯利康、輝瑞、賽諾菲、百時美施貴寶等20余家頭部跨國藥企早已進入類器官和器官芯片領域,國內也已有多家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在此領域布局并取得突破。“逸芯作為專注于體外工程化器官芯片微生理系統的新銳企業,正在依托自主研發的全流程、標準化器官芯片平臺,研發用于疾病機制探索和創新藥物開發的器官芯片產品。”國內類器官、器官芯片公司逸芯創始人劉杰介紹,逸芯自研產品已達數十款,包括類器官培養基、基質材料、多功能器官芯片生理及病理模型和高通量微球制備系統等,并在皮膚、鼻黏膜、子宮內膜等領域相繼推出類器官、器官芯片產品,為相關疾病的模型構建和新藥開發提供革命性的工具。
相比傳統方式,逸芯的類器官、器官芯片在準確性、時間、成本方面優勢明顯。比如,其皮膚器官芯片在藥物滲透性和新原料活性物質篩選準確性上,相比于傳統的離體豬皮和動物模型提高了60%,篩選周期縮短了一倍以上。團隊已與知名CRO公司合作,基于皮膚器官芯片建立了高通量中藥貼劑或膏劑配方篩選流程,平均每天可篩選中藥有效性配方上百種,相較傳統動物實驗方法提效10倍以上,成本降低超過50%。(蔡靜)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