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浙江大學與浙商銀行聯合發布了全國首個用于衡量城市人才金融生態的量化模型——“人才金融生態指數”研究結果。該指數通過三個維度指標,即人才金融市場、人才金融體制機制、人才金融服務賦能,對城市的人才金融生態進行畫像,旨在反映某一城市在金融資源供給、金融服務賦能、金融政策支持、金融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能力、金融需求潛力等,進而為政府、投資者、人才提供更為準確的決策支持。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人才金融生態發展水平領先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且多集中于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其中,在金融業增加值最多的10個城市里,深圳最高,廣州、成都、杭州、南京次之。”浙江省人才發展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教授陳麗君表示。
與此同時,浙商銀行還發布了涵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善科陪伴計劃”,為科技企業構建“數據+場景+生態”三位一體服務。“目前,金融發展面臨著金融定位、數字化和高質量發展三大變局。”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說,在這三大變局之下,金融必須有更高的站位和情懷,實現與科技雙向奔赴。一方面,要重塑發展理念和服務模式,從傳統的“資金提供者”轉變為“創新生態構建者”,實現從單點服務向綜合服務、從短期逐利向長期陪伴、從被動響應向主動賦能的三大轉變,更好服務科技創新;另一方面,社會各方還要形成合力,構筑科技金融服務生態,以多元化資源和生態化賦能,全方位支持科技企業發展。
“接下來,我們將為每個科技企業配備專屬的金融顧問團隊,聚焦研發轉化、引入創投、股權激勵、上市排隊等核心場景,迭代場景化解決方案。”浙商銀行副行長駱峰說,還將聯合政府部門、投資機構、科研院所等,構建科技金融服務生態。
駱峰表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科技企業所需要的金融服務差異較大。“在初創期,企業的核心難點在于,企業技術價值和金融信用價值的斷層,也就是說,企業手握先進技術,卻因技術價值無法量化,難以獲得首筆融資。”駱峰說,對此,浙商銀行實施“善本信用工程”,推動授信風控體系從重視財務指標轉向重視社會價值,將企業的人才、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轉化為金融資本,實現可量化、可融資。進入成熟期,企業的核心訴求可能變成了產業鏈布局、全球化發展、資本化運作,浙商銀行將為企業提供跨境金融、并購貸款、資本市場業務、供應鏈金融等服務,協助企業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話語權。(經濟日報記者 郭子源)
轉自: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