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中國港口協會主辦的港口科技創新大會在浙江寧波召開。與會人士指出,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港口作為國際貿易樞紐面臨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轉型的重要機遇,要深化“政產學研用”協同激活全鏈動能。
本次大會上,由上海組合港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編的《長三角智能航運發展報告(2024)》重磅發布。報告指出,我國已形成多個世界級港口群,在自動化碼頭建設和改造方面成果豐碩,應用規模、技術水平和裝卸效率均位居國際前列,已建和在建規模均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基本掌握了自動化碼頭設計建造、裝備制造、系統集成和運營管理全鏈條的關鍵技術,在一些技術領域實現了“部分領跑”。上海港、青島港等實現碼頭生產管理操作系統自主可控。
浙江海港集團董事長陶成波介紹,浙江海港建成全球規模領先的遠控自動化設備集群港區,實現港口作業全流程自動化,大幅提升生產運營效率;迭代“四港”聯動云平臺,實現多式聯運資源的智能匹配與高效調度;推出“智序港城”服務平臺,構建港城共融生態圈;布局港口“風光儲氫”一體化能源體系,建成國內首條市場化規模化集卡綠色運輸線。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柳長滿說,上海港依托重大項目打造行業大模型平臺,研發了碼頭全域多場景協同多智能體系統;推進智能重卡規模運營,實現臨港集疏運中心—東海大橋—洋山港穩定可靠安全的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開展有條件自主航行和減少配員的智能化試運營,讓智能船舶在智慧海洋中遠航。
廈門海潤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永豐表示,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下,碼頭實現大車智能防撞、大車行走糾偏、智能集卡定位、吊具智能防搖、自動著箱等功能,使龍門吊成為一個具有多重感官的“全能選手”,最大程度解放傳統碼頭作業模式中對人力的高度依賴。
相比于集裝箱、干散貨碼頭,件雜貨碼頭的自動化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山東港口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常務副總經理吳宇震介紹,他們首創基于人工智能識別動態切層的電子船圖技術,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動態掃描、實時感知繪制船圖,在船舶靠港時同步智能識別生成貨物信息,為散貨、件雜碼頭自動化奠定數據基礎。
在自動化、智能化加持下,孤懸外海的寧波舟山鼠浪湖碼頭成為全球目前唯一具備雙40萬噸船舶離島作業能力的全流程智能散貨碼頭。舟山鼠浪湖碼頭總經理張學素介紹,2024年,碼頭全流程自動化作業量占比達85%,一線人員減少18%,生產質量提升10%。
得益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港口行業日益關注生產和經營管理協同。華為物流與倉儲智慧化軍團副總裁邱士奎介紹,華為正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應用,助力港口企業升級其物流數字化基礎設施,實現人、車、貨、場、單等全要素的互聯互通,有效打破數據孤島,從而構建一個安全、可靠且全棧自主可控的碼頭數智化平臺。
“這些科技創新成果不僅為港口自身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也在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港口作為國際貿易樞紐面臨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轉型的重要機遇。”中國港口協會會長、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董事長顧金山稱。
他同時指出,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方面,中國的港口還存在產學研用協同機制不完善,部分港口科技創新能力較弱,關鍵技術仍受制于人等不足。他建議,港口企業要加大研發投入,組建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注重成果總結并及時形成標準。
本次大會發布了大批港口領域科技成果,多位來自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登臺推介最新成果。會外,大會同步開設港口科技成果展區,展示了數十項港口創新產品,上海振華重工集團“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動態模型”等標志性展品吸引眾多觀眾駐足觀看。
本次大會不僅是港口領域“產學研用”的深度對話,更讓科研成果真正落地開花。會上,中國港口協會、天津交通運輸部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華為5家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各方將充分發揮各自核心資源優勢,在科研合作、人才培養、活動交流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進一步深化港口“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記者 王璐)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