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在南京各大文博場館、景區景點,時常得見中小學生親子研學游團隊。與一般旅游團不同,研學游以學生為主體,以“邊游邊學”的形式,在社會實踐中增加見聞閱歷。(7月5日 新華網)
南京六朝博物館推出的“文物演講訓練營”一經推出就爆滿;南京梅園新村紀念館推出的“梅園紅——閱讀四史”社教課堂和紅色研學之路等實踐活動線上推出后“秒光”;浙江寧波保國寺暑期共開設27期青少年暑期研學營,一上線就被搶光……博物館、歷史文化遺址等地因豐富、獨特的文化資源稟賦,成為各類暑期研學游“相中”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綜合分析,這種“教育+文化+旅游”的跨界融合研學游之所以持續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首先是因為滿足了多方面的社會需求,因而具有內生動力。與一般旅游團不同,文博研學游以學生為主體,以“邊游邊學”的形式在社會實踐中增加見聞閱歷,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全新內容和創新方式,對于青少年的成長能夠起到有益的作用。同時,研學游迎合了家長的需要,暑假如何安排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對于家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難題,讓孩子在“游中學”能夠實現旅游和學習的雙重目標,所以暑期是研學游的高峰季。此外,青少年是文博設施的重要用戶群,研學游十分有利于盤活文博資源,激活文化旅游市場的效果明顯。
其次,研學游也得到了政策支持。早在2015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提出“把博物館資源與中小學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有機結合”;2016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正式拉開了中小學生研學游的大幕。顯然,政策支持為文博研學游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素質教育理念普及以及堅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研學游已經成為新興的文化傳播方式,也是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經過幾年的發展,文博研學游已經從初始階段的簡單參觀游覽,逐漸向實現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轉變,力求在“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盤點近年來文博研學游的形式,體驗式活動、互動交流、考古探險、技能學習等繁多的形式,本質上都屬于在市場引導下開發出來的新形式,其內涵和外延難以明晰界定。隨著文博研學熱的到來,市場亂象也逐漸顯露。比如,用講野史的方式“戲說”文物,甚至張冠李戴;課程設計“紙上談兵”,不去文博機構踩點,僅靠網上搜索資料制作課程單,讓學生在博物館“尋寶”等。
文化的融合也好,旅游的助力也罷,說到底,研學游的本質還是“教育+”。如何在“游”中“學”,有效發揮教育功能,是需要多方認真思考的問題。首先,研學產品的開發、實施等全過程不能脫離“學”這一關鍵詞。其次,應加大研學產業人才培養和儲備力度。再次,需加大與專業機構的合作力度,邀請專業人士深度參與課程設計、研學點選擇等。更重要的是,應盡快建立監管機制,細化監管責任,出臺評價體系,對課程質量、安全措施等方面進行監督考核,積極推進行業良性發展,讓“游”中“學”這一創新形式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坎里,這才是文博研學游的“正確打開方式”。(曹錚)
轉自:河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