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工業基地如何“玩轉”工業旅游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3-25





           兔年春節,在陽泉水泵廠舊址上修建的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迎來了久違的熱鬧與喧囂: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入園人流量達18萬人次,單日高峰流量突破2萬人次!


      2022年底,晉華宮井下探秘游景區、太原六味齋云夢塢入選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至此,我省已擁有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示范基地共15家。其中,有7家是AAAA級景區。


      這兩件看似毫不關聯的事情,向大眾傳遞著這樣的信息:工業“邂逅”旅游業,正發揮出神奇的“1+1>2”產業融合效應。


      在老工業基地山西,因產業優勝劣汰,許多老工廠、大企業的舊址遺址,悄然被一個個新的地標取代。但是,舊址不“舊”,越來越多的老工廠、大企業,通過活化利用廢舊廠房、展示工業文化等形式,為旅游者提供參觀、游覽、體驗、購物等服務。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東湖醋園等工業旅游地,正成為山西旅游的新名片。


      旅游“喚醒”工業文化資源


      工業旅游起源于法國,最早是工業遺產旅游,即在廢棄的工業舊址上,通過保護和再利用原有的工業機器、生產設備、廠房建筑等,改造成一種吸引人們了解工業文化和文明,同時具有獨特的觀光、休閑和旅游功能的旅游形式。


      山西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擁有部門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煤炭、電力、鋼鐵、裝備制造、輕工業等一應俱全。多年來,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過程中,我省不少工業企業從原址上搬遷產生了新時期的工業遺產。如何將工業生產地轉變為旅游目的地,適應從“干工業”到“看工業”的市場趨勢,對山西工業旅游來說是一個新課題。


      1989年,以中國煤炭博物館建成開館為標志,山西工業旅游成為國內同行業之開先河者。1992年,汾酒博物館對外開放,并于1995年榮獲山西十佳旅游景點,被認為是國內工業旅游發展最早的案例。自此,山西工業旅游進入起步發展階段。


      平朔露天煤礦在開發之初,就秉承邊開采邊恢復生態的理念,并于上世紀90年代開辟了工業旅游路線。在廢棄的土地上建成的中煤平朔生態園區,包括平朔生態復墾示范區、中煤平朔博物館及露天礦觀禮臺等,成為平朔礦史教育基地和對外展示“窗口”。


      在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游客可以穿礦服、戴礦燈、下礦井、坐礦車,在地下300米的采煤工作面體驗、感受1.4億年之久的侏羅紀煤系。2012年,為晉華宮礦服務了37年的南山井裝車線和開采了近半個世紀的南山井正式關閉,作為煤礦工業歷史遺跡完整保存。晉能控股煤業集團文化旅游分公司依靠悠久的采煤歷史文化、罕見的侏羅紀煤層地質奇觀,以及完整保留“采、掘、機、運、通”采煤工業系統,建成了世界最大、亞洲唯一、中國第一的煤炭工業旅游示范景區。景區由大同煤炭博物館、晉華宮井下探秘游、煤礦工業遺址區等景點組成,集科普性、體驗性、探險性于一體。


      汾酒文化景區隸屬于汾酒集團,目前已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綜合旅游服務體系,建成了汾酒工業園林、醉仙樓、汾酒文化廣場等一批工業旅游項目,開放了一線汾酒釀造車間、貯酒庫、成品包裝車間等一批工業旅游參觀點。游客可以直觀感受企業形象和生產環境,了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汾酒傳統釀造技藝,還可以在生產線上傾聽“清香”故事、品鑒汾酒產品,暢快地過一把品味汾酒文化的“癮”。


      這一階段,依托豐富的工業旅游資源,山西工業旅游起步較早,對煤炭和酒文化有明顯的依賴性,旅游業態尚不豐富,以博物館展陳式和生產線參觀為主。


      2001年,原國家旅游局正式啟動工農業旅游項目,逐步規范工業旅游發展。我省工業旅游隨之跨入規范有序化發展,不少工業旅游地紛紛被評為國家榮譽稱號。2004年,東湖醋園、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汾酒文化景區等5個工業旅游地被評為首批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2008年,中國煤炭博物館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2017年以來,山西工業旅游發展進入提質增效階段。《山西省旅游條例》《山西省旅游產業發展報告(2018)》先后明確提出發展工業旅游。2019年,山西省工業博物館聯盟和山西省工業旅游聯盟成立,為工業旅游發展帶來了新動力。


      山西工業旅游走過34年,不僅實現了從早期博物館向產業園區等多業態轉變,還進入了多模式發展階段。目前,全省27個工業旅游地被評為國家A級景區,6處工業文化遺產入選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令人自豪的是,從歷年入選國家工業旅游示范點和示范基地的數量上看,山西入選的數量均高于各省平均數,總數占全國的4.2%。


      活化“新生”不乏成功案例


      山西工業旅游發展至今,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典型案例。


      “晉華1919”園區利用晉華紡織廠舊址文物建筑、文化元素,以文博創意產業為切入點,老廠區活化“新生”為城市會客廳,吸引市民游客紛至沓來。


      山西晉華紡織廠創建于1919年,曾經是我省近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紡織企業之一。2009年該廠因資不抵債,宣布破產。園區內以原紡紗車間為基礎設立晉華風云演藝中心,依托9個庫房建成了“晉華in空間”,利用舊機修車間設立晉華印象攝影基地,將歐式辦公樓、新機修車間改造成晉華精品酒店。園區自2016年開放以來,日漸成為榆次和周邊市民休閑文化活動的首選地。


      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城市記憶為主題的沉浸式空間,是我省文旅業態中“稀缺”的工業文明與生活時尚類的代表性產品。


      園區所在地為陽泉水泵廠舊址。陽泉水泵廠前身是晉察冀邊區的一家軍工廠,成立于1946年。該文化園負責人崔小林介紹,園區依托工業遺產資源,設計上保留、延續老建筑的原有形態、結構和工業痕跡,同時融入現代生活和建筑元素。將呈E字形的陽泉水泵廠鑄造車間群改造為陽泉記憶主題館,將清鏟車間改建為陽泉紅色記憶和城市記憶的呈現場館,展現陽泉創城歷程;將制芯車間改建為城市書房,內設書吧、觀景臺、水吧、文化創意空間,是省內第一家工業風主題書店;將機加工工廠一車間,改建為“一年又一年”主題展區,800多位普通人慷慨捐贈刻有自己生活印記的物品,展現了人民為美好生活不懈奮斗的足跡,使老舊的廠房散發全新魅力。


      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園位于太原市杏花嶺區,依托國家工業遺產——“太原兵工廠”而建立。“太原兵工廠”最早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898年的山西機器局,現保留有不可移動的6處省級文物和17棟國家工業遺產建筑,以及2萬余種工業實物遺產。2021年開園以來,該文化產業園展現了國防教育、軍民融合、文化產業、休閑旅游四位一體的特色,開辟了傳統兵器、軍工美學、科普創意三個新型城市文化空間。


      高平市潞綢文化園,則將活化利用工業遺產真正用“活”了——潞綢織造技藝作為一項“活”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在“活”著的工業遺產中。


      早在2014年12月,這項技藝就入選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條織錦潞綢被,需要用國家級非遺織造技藝,歷經大小298道工序、375天才能完成,而且只能在那臺同樣是工業遺產的織造機上進行。這臺織造機雖然被保護起來,但從未停止“工作”。技師說,一旦停下來,它就“死”了,沒了靈魂和價值。


      同樣,生產它們的廠房,也是“活”著的工業遺產。


      2019年,潞綢文化園(原高平絲織印染廠)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園區內60多年前由前蘇聯建造的織造車間廠房及辦公樓,就是工業遺產。這些建筑至今保存完整,是見證高平市工業文明史的重要文物之一。這一排排擁有玻璃窗房頂的鋸齒形廠房,已經被保護起來,但依然作為一線生產車間在使用。


      原來,這種廠房的特征是體積大,每排車間占地面積巨大,并且聯排建造。這樣布局的原因是,首先,有利于連續生產和便捷管理;其次,聯排廠房外形呈鋸齒形,房頂由玻璃窗組成,既方便生產采光又利于通風。在申請工業遺產保護時,鑒于廠房“健康”狀況良好,沒有必要遷出舊廠房、另建新廠房,潞安府(吉利爾)潞綢集團創造性地提出: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


      這些工業旅游開發可貴之處在于,在遺產活化、資源挖掘、業態模式上獲得了成功,實現了社區、政府和企業等多方共贏,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如何從“叫好”邁向“叫座”


      我省工業旅游基礎較好、資源優勢明顯,但與山水風景游、文化名勝游等成熟的旅游產品體系相比,尚處于起步階段。因其存在產品單一、質量不高、體驗互動性差等一系列問題,目前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山西工業旅游發展不足集中在四個方面:


      其一,資源轉化率總體不高。


      《山西省工業旅游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指出,山西工業旅游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進入多業態多模式發展階段。但與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相比,旅游活化利用率依舊較低,呈現出工業資源多而旅游景區少,工業遺產類型多而工業旅游類型少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全省170多處工業遺產資源中,旅游活化利用的僅有37處,約占20%,其中有13處處于規劃建設階段。全省4A級以上旅游景區中,工業遺產類(或包含工業遺產)景區約占8%。


      山西省旅游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太原師范學院城市與旅游學院教授邵秀英介紹,許多價值高、特色鮮明的工業遺產尚未進行有效開發和利用,如陽泉三礦、西山白家莊礦、太原化肥廠、寧武“三線廠”等;眾多具有紅色基因的抗戰軍工遺址因散落在鄉村野外而未能挖掘開發利用;富有山西地域特色的工業文化、工藝技術、工業副產品的活化開發利用停留在初級階段,缺乏創新創意;與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相匹配的山西工業旅游品牌有待進一步培育。


      其二,各地發展水平不均衡。


      調研發現,太原、晉中兩市工業旅游地數量較多,兼具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旅游轉化率較高且發展水平較好。其他各地發展緩慢,且存在旅游資源活化利用不被重視、家底不清、政策落實難、投入與回報不對等、區域協作不到位等問題。


      其三,產品業態種類不豐富。


      全國工業旅游聯盟副秘書長、山西省工業旅游聯盟秘書長郭海勝介紹,目前我省工業旅游以博物館展陳式和生產線參觀為主,如中國煤炭博物館、太鋼博物園等,深度體驗和沉浸式互動的產品較少,難以滿足體驗旅游時代游客對高質量、多樣化工業旅游產品的期待。


      在青島啤酒博物館,游客除了可以參觀百年歷史,還可憑票免費品嘗到百年老廠直供的最新鮮、最純正的青島原漿啤酒、純生啤酒和香酥可口的啤酒豆。最值得體驗的,還有神奇的醉酒小屋,無論你喝沒喝酒,進去之后就會進入喝醉酒的狀態,可謂醉酒的最高境界——“酒不醉人人自醉”。


      通過這些不同于以往展陳的新內容、新形式,青島啤酒博物館讓來自國內外的游客歡聚一堂,共同感受啤酒文化的魅力。


      郭海勝認為,山西工業旅游亟須構建產品體系,包括但不限于觀光工廠、工業博物館、工業遺址公園、工業文化創意基地、工業旅游小鎮、工業節慶會展活動等。


      其四,整體發展質量待提升。


      調研發現,體驗感欠佳、缺乏規劃性是通病。部分工業旅游地市場意識不夠,雖對原有工業生產地進行了改造設計,但實際操作卻停留在參觀場館廠房、生產流水線和購物半日游階段,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


      縱觀國內外一些成功的工業旅游地,多是注重“去同質化”規劃,不但遺產資源特色突出,而且體驗參與感強。


      在德國魯爾區工業旅游景區里,亨利鋼鐵廠和關稅同盟煤炭—焦化廠由于具有典型性,以博物館的形式進行保護和展示;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因其廠房占地面積很大,周圍的環境是住宅區,被改造為景觀公園;位于城市中心區的蓋爾森基興的煉鋼廠,則進行了集參觀、購物、娛樂、休閑等于一體的綜合開發。


      到澳大利亞墨爾本疏芬山小鎮的游客,至少可以逛上兩天:參觀逼仄壓抑的掘金巷道、收藏大量黃金制品的黃金博物館、“中國村”里的關帝廟,還可以在金礦區里過一把“淘金”癮,然后再到小鎮上逛逛手工小店,觀看金匠手工打造金戒指的全過程。而且,這里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穿著19世紀的服裝,給游客一種穿越體驗之感。


      在山西,像汾酒文化園、云夢塢、陽泉記憶· 1947文化園這些工業旅游地,已是成功的案例。但出圈的,仍是少數。


      錨定目標奮力“出圈”


      發展工業旅游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不僅要從“干工業”到“看工業”轉變,更要對有價值的工業遺存進行深度系統的開發,需要政府、企業、社會以及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老工業基地山西如何“玩轉”工業旅游、實現“火爆出圈”?


      綜合采訪中行業從業人員和相關專家意見,應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工業旅游發展,亟須構建山西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研究出臺山西工業旅游發展專項規劃等。目前,在國家層面,《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國家工業遺產管理辦法》《全國工業旅游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法規相繼出臺,以全國資源型城市為主體,以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工業文化遺產為基礎的政策框架逐步完善。兄弟省市中,上海市出臺了《關于支持和推進上海工業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工業旅游標準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工業旅游景點達標評定辦法》,江蘇省發布了《江蘇省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


      ——提升開發質量。通過大力鼓勵工業旅游地創建A級景區、研究出臺工業旅游行業標準等舉措,推進山西工業旅游高質量發展。


      全面推行標準化將是決定未來山西工業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化勢在必行,比如省級以上工業旅游示范點(基地)廁所要達到國家3A級旅游廁所標準,在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以及城市出入口等位置設立工業旅游交通引導標識牌等。


      ——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創新:一是鼓勵發展以工業遺產為載體的研學旅行、休閑體驗、工業遺產主題公園等新型工業旅游業態。以汾酒和陳醋釀造、中醫藥生產等為重點,打造推出非遺傳習展示基地、開發研學旅行課程,打造一批工業旅游精品線路。二是創建特色旅游小鎮、文化產業園,擦亮石太鐵路遺產廊道、三線記憶、煤炭化工、醋酒文化等工業旅游名片,打造工業旅游“山西樣本”。三是提升建設中國煤炭博物館、老醯醋博園、大同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等一批工業博物館、創業園、產業園,開發工業遺產創意游等產品。


      ——加快科技賦能和數字轉型。通過數字化、可視化、互動化、智能化改造,建設一批深受大眾喜愛的數字工業博物館。依托互聯網和VR/AR等技術,創新推出“云參觀”“云看展”“云購物”等工業旅游產品,打造一批線上互動體驗場景,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積極探索多元主體參與路徑。遵循政府搭臺、市場運作的思路,出臺一系列激勵性措施,整合各方資源,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工業遺產保護與旅游利用,推動全省工業旅游創新發展。


      可喜的是,山西工業旅游發展現狀良好,下一步,只要錨定目標,通過完善自我實現不斷提升,工業旅游成為山西全域旅游發展的新引擎將不再遙遠。


      山西工業旅游大有干頭


      對于工業旅游,在多數人的印象里,一度處于“存在但不為人知”的狀態。記者也曾走過一些旅游地,但從未與工業文明聯系起來,更未曾發現“工業+旅游”的魅力。


      經過一個月的了解和采訪,記者認為山西工業旅游有說頭、有看頭、有干頭。山西工業基礎好,門類齊全,講好工業旅游的故事,煤焦、機械、輕工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樣樣俱全,最有說頭;博物館、文化園、城市會客廳,模式多元,最有看頭;煤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和軍工文化,特色鮮明,最有干頭。


      當然,發展不是喊出來的,是要擼起袖子干出來的。怎么干?一是觀念要“轉”。摒棄那種認為工業旅游是工業生產“附屬”產品、價值不大的偏頗看法,只要發揮創意,合理改造與包裝,工業遺產就不是包袱,而是財富。二是行動要“實”。政府出政策規劃、企業抓推進建設、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各方不僅要聞風而動,而且要各司其職、注重實效。三是落實要“細”。實踐表明,細節決定成敗,不僅主題策劃、規劃設計、營銷運營、留住美好回憶等每個細節要做到完美,甚至交通導識牌也要標準化、講解員培養也要不斷優化等。


      與國外同行比,目標在前,差距尚遠;與國內同行比,有基礎優勢,但發展不足。山西工業旅游,沖還是不沖?相信每個人心中只有一個答案:唯有爭先進位,方能迎來快速發展!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