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游山玩水到購物、美食,從跟團游到定制游,再到“說走就走”的旅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顛覆了傳統的旅游業態。隨之而變的是傳統旅游業也轉向“新零售”,打通了線上與線下的“任督二脈”,將視野從單一的旅游產品轉向當代生活,讓人眼花繚亂。
新變化 從渠道為王到服務優先
“渠道為王”一直是營銷界的金科玉律。在旅游行業中,旅行社一頭連著旅游產品,一頭連著客源市場,長期占據著主渠道地位。
互聯網的出現,在線旅游企業如雨后春筍涌現,憑借龐大的線路及產品信息,構建起一個平等、方便、快捷、互動的集合化平臺,從開始的“裹著互聯網外衣”,到后來實現信息查詢、預訂、分享,再到移動互聯時代下的智慧旅游,打破了旅行社的資源壟斷局面。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在線旅游的滲透率已自2014年的8.5%上升至去年的16.5%。然而,從2014年開始,各大線上旅游企業卻紛紛布局線下門店,目前,僅攜程、旅游百事通及去哪兒三大品牌在全國范圍內的門店總數便已突破6500家。
“在線旅游市場的痛點之一在于,用戶到達目的地之后的旅游產品高度碎片化,每個目的地的信息整合非常困難,同時整個地面接待的細節和流程都會影響游客出行的感知。”一家旅游在線企業的負責人認為,線上企業的優勢在于更懂用戶體驗和效率,線下旅行社更懂產品和服務。通過供應鏈渠道間的深度融合,為旅游者提供個性化、本土化服務,加快了線上線下優勢互補、融合發展,催生了旅游新零售模式。
近年來,驢媽媽、攜程等知名線上旅游企業實體店相繼落地黃山市,通過“后臺的系統和數據化管理+前臺的有溫度的服務”構建旅游新零售,推進了互聯網品牌與產品采購、地面服務、資源優勢融合,滿足用戶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據了解,目前黃山市90%以上的景區、旅行社、旅游飯店與攜程、同程、去哪兒等電商合作,僅去年網上交易額就達3.8億元。
“旅游產業的本質是服務,是一種典型的體驗經濟。誰能贏得服務,誰就能贏得市場。 ”黃山市旅委負責人認為,新零售是以互聯網和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驅動,面向全客戶群體,提供全渠道、全品類、全時段、全體驗的新興模式。旅游新零售打通了旅游產品到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更加注重為消費者提供有溫度的體驗和服務。
新趨勢 從細分市場到場景營銷
線上旅游平臺開個實體店,或線下店連上互聯網,這是否就等于旅游“新零售”?
“旅游新零售并非傳統旅行社零售模式的簡單升級,而是用戶思維的進化和商業邏輯的迭代。 ”黃山市旅行社協會負責人說,人、貨、場是在零售中常提到的要素,新零售最重要的是由原來的貨、場、人到現在的人、場、貨。比如,傳統旅行社先設計路線,然后通過平臺、門店、分銷商等全渠道進行鋪貨,最后通過各種促銷方式促使模糊消費者進行購買。而新零售則是以買家為主反向定制,通過數據、技術、產品細分市場,挖掘和分析用戶的消費場景,激發和匹配用戶的出游需求,最后基于特定的場景給出解決方案。
因此,細分市場是旅游新零售的顯著特征,前提是需要旅游大數據的支撐。前不久,黃山市旅委發布了 《2017年黃山市旅游大數據報告》,報告從客源市場分析、游客來訪時間、旅游收入及消費構成、游客畫像、交通方式、美食住宿大數據等8個方面,全面系統地分析了黃山市旅游行業的結構及變化,為本地旅游企業精準營銷、精細服務提供大數據的參考。
當然,旅游新零售不僅僅是從大賣場到專賣店的形式變化,它注入了“零售+運營+服務”的新內涵。專業人士指出,在線企業新開的旅游門店不同于傳統旅行社,它首先是秀場和展場,然后才是賣場。銷售只是一部分職能,還具備品牌形象展示、顧問咨詢、文創產品售賣甚至接送走失兒童、體現企業溫度與情懷等多重功能,以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定制化需求。
“線上品牌店落地,更多是為了構建一種場景,由人機交互變成人人交互,建立人與人之間有溫度的服務。 ”黃山學院旅游學院一位教師認為,在此場景中,客戶和旅游顧問之間可以進行深度的、有溫度的溝通和交流,建立粘稠度和品牌認知度,促使產品和服務的成交,在線上無法獲得的,也是線下門店的核心優勢。比如說,機票、酒店、景區等標準化產品,最直觀的是價格,在線滲透率較高;而度假旅游產品鏈條長、環節多,游客更注重服務和體驗,因此在線滲透率往往較低。
新方向 從經營產品到經營用戶
大數據驅動下的旅游業,如何玩出新花樣?從傳統的跟團游,到自由行,再到進入新零售時代,“互聯網+”推動了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旅游產品碎片化、智能化,甚至跳出了旅游本身,展現出更多產業間的跨界融合。
“旅游產品的銷售本質上與百貨零售是一個道理,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關心的是能否方便地買到質優價廉的產品,至于這個產品是從電商渠道購買的,還是從實體渠道購買的,并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這些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黃山旅游發展股份公司營銷部門負責人認為,旅游新零售的關鍵是增強客戶體驗和運營效率。客戶體驗關乎價值,包括更多的產品選擇、優質的產品設計、舒心的購物便利。運營效率關乎價格,比如依靠去中間庫存和縮短供應鏈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等等。這正是途牛、攜程等企業積極投資目的地,加強上游資源直采的重要因素。
隨著旅游需求不斷升級迭代,旅游者的消費行為呈現多元化,旅游服務也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今年“五一”前夕,黃山風景區新增了人臉識別系統,應用于自助購票、景區檢票等環節。黃山風景區相關負責人認為,旅游目的地要適應“新零售”運營時代,必須加快智慧景區建設,借助先進的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數字化、智能化和可視化的服務場景,提供更多的“旅游+”體驗式產品服務。
有分析指出,未來3-5年我國旅游業將在大數據、智能化、新模式、新服務等方面創新變革,旅游消費者逐漸年輕化,80后、90后成為客戶主力,旅游服務正在從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消費者為中心。所以,目前旅游行業的最大挑戰是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消費需求的轉變,旅游目的地和企業迫切需要為產品尋找目標客戶和為客戶定制產品。
黃山市文化旅游產業研究院負責人認為,旅游作為體驗經濟,無論行前還是行中,無論小眾產品還是垂直細分市場,都要求旅游從業者提供周到的服務,而提供這些服務需要人工參與來完成,有溫度的服務始終是旅游銷售中的關鍵因素。旅游新零售生態體系包括旅游產品供應商、線上線下等旅游企業、旅游服務業從業人員、信息化服務商等科技企業以及資本、金融等方方面面。這一切組合的落腳點,都應該以游客為主導。另外,共建共享旅游新零售的生態體系,關系到新零售能否站在旅游業發展的“風口”順風而為。(吳江海)
原標題:傳統旅游如何搭乘“網絡快車”?
轉自:安徽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