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臺可以通過財產、人身安全保障方案及身份識別等手段,建立完善的房東、租客個人信用檔案登記制度和規范的個人信用評估機制
正值暑期旅游高峰,通過方便快捷的在線短租平臺訂房已成為不少游客的選擇。“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有的短租房與平臺上發布的位置、房間條件等信息嚴重不符,有的設施陳舊、無證經營,存在多種安全隱患。一些在線短租平臺對房源把關不嚴,只需簡單幾步就可注冊發布(8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
在線短租房房源照片成為“照騙”主要原因有:一是平臺管理松懈。比如,業內人士介紹,一些在線短租平臺準入門檻低,平臺管理松散,申請成為商家只需要提供身份信息即可,對信息發布把關不嚴;二是監管力度不足,尤其是面對租房新業態,缺乏有針對性的監管手段;三是消費者防范意識差,只看照片顏值卻疏于核實其資質。
誠如媒體報道,很多在訂房App上打著“青年旅館”“民宿”的短租房亂象叢生:網上大肆宣傳實則無照經營,由民房私自改造,沒有牌匾和標識,均屬無照經營;設施老舊,存在各種隱患;交錢即住,很少登記核實身份信息。由此可見,消費者一旦住上這樣的短租房,不僅安全沒有保障,而且也有可能造成維權障礙。
管好這些在線短租,無外乎把好以下幾個環節:一是房源,即這些房源符合開辦旅館的資質條件,并依法誠信經營;二是平臺,即平臺對上線的商家進行嚴格把關,將不合規的房源拒之門外;三是監管,也就是市場監管部門,應監管好房源、平臺的經營行為,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事。如此,才能實現多方利好的局面。
事實上,從業者的依法守信是核心。特色房源、圖片精美、位置絕佳,商家借助科技手段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無論是短租經營者,還是App平臺,究竟房源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又是否存在安全隱患,不可能不心知肚明。如果任由“照騙”存在,終歸是經營短視之舉。所以,依法誠信經營才能落得好口碑,贏得好收益。
誠如專家所言,互聯網平臺可以通過財產、人身安全保障方案及身份識別等手段,建立完善的房東、租客個人信用檔案登記制度和規范的個人信用評估機制,交易雙方可以根據累計評價和信用評級來進行雙向選擇。的確如此,面對租房新業態,商家不能只是挖空心思動歪腦筋掙錢,更須將精力用在將生意做好上,相應的經營理念必須跟進。
據艾瑞咨詢此前發布的《2017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預估2018年整個中國在線短租市場的交易規模將達到169.6億元。強大的市場雖然是好事情,但唯有祛除亂象,消費者才能放心短租。講真,在線短租房房源照片成“照騙”,終歸是誠信缺失所致。面對各行業監管趨嚴的局面,在線短租行業從業者更須理智些,用依法誠信筑牢發展根基。
網絡平臺要說到做到
要讓網絡平臺真正擔負起短租信息的核實義務,才能夠遏制經營者發布不實經營信息,保障求職者合法權益,也能以此倒逼中介平臺自覺擔負審查責任。此外,很多在線平臺均承諾對房源嚴格審核,甚至個別平臺對其發布房源宣稱全部實地驗真。既然承諾了,就要講誠信,說到做到,如果經營者身份及發布信息存在不實情況,那么網絡平臺要對其涉嫌虛假宣傳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楊玉龍)
原標題:短租房照片豈能成“照騙”
轉自:法制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