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旅游投資方興未艾業態整合亟需突出特色
故宮首次舉行“紫禁城上元之夜”,狠賺了一把人氣;莫高窟年內開放“夜場”,可避開人潮享受差異化服務;成都“夜游錦江”引發不小轟動,蕩舟江上賞錦城夜色,讓人心馳神往……
近期,多地推出夜間旅游活動,延長游客游玩時間,刺激旅游消費。夜間旅游是游客利用18點以后的閑暇時間在目的地進行的體驗活動。夜間旅游吸引著行政主體、市場主體、消費主體等各界目光,但夜游產品供給方面仍顯不足。
多地出臺繁榮夜間經濟文件政策設計還需納入游客消費
記者注意到,各地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陸續發布。
2019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出臺繁榮夜間經濟促消費政策,鼓勵重點街區及商場、超市、便利店適當延長營業時間”。
上海市2017年提出,由市商務委牽頭,啟動“打造具有國際消費城市特征的夜市模式”,年內力爭推出4-5家能夠體現國際大都市美食文化水準、展示城市民俗風情、滿足多元消費需求的“地標型夜市”。
天津市政府于去年年底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2019年底前打造形成6個市級夜間經濟示范街區。
《重慶市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著力打造渝中區較場口30度街吧、江北區九街、沙坪壩區雙碑九重錦夜市、九龍坡區九龍濱江廣場夜市等;創建夜市街區80條以上,打造具有全國影響的夜市品牌”。
四個直轄市競相發力夜間經濟,西安、南京等城市也將其提上日程,夜間購物餐飲、旅游娛樂得到政策層面的支持。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吳星寶曾經表示,夜市對于延長城市經濟活動時間,滿足不同層次的多元消費、拉動就業、帶動創業、改善投資環境都有積極意義。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說:“夜游項目能夠進一步提高景區的收入,有利于景區資源較大程度的開發、利用。增加夜游項目,游客的旅游時間將會拉長,景區的旅游收入也將呈現增加,這有利于旅游市場規模的有效擴大。”
夜間經濟已成為城市發展的藍海,各地促進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的文件為夜間旅游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然而記者也注意到,關于政策制定,業內涌現出不同的聲音。
“夜間旅游是國家和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新方向、效能新提升,”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近日在中國旅游研究院主辦的夜間旅游系列研究成果發布會上說。然而“已經出臺的政策主要著眼于本地居民的夜間消費。如何把游客消費納入其中,在本地居民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旅游消費增量,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的政策設計亦是重要”。
夜間旅游消費潛力大安全因素不容忽視
記者在微博上以“夜游莫高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不少網民記錄下夜游經歷的所感所思,普遍對夜游項目表示歡迎。如網民“田螺螺螺螺”說:“夜游莫高窟,晚上沒有游客,可以盡情觀看歷史遺留的痕跡”。網民“面包超人苗喵喵”說:“夜游莫高窟出來已經九點多了,數字展示中心的球形影廳很棒,比實地進去看的畫面感更為震撼,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還是堅持去看了《又見敦煌》,值回票價!”。
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夜間旅游市場數據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接受調查的游客中有過夜游體驗的占比92.4%;銀聯商務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期間國內夜間總體消費金額、筆數分別達全日消費量的28.5%、25.7%,其中,游客消費占比近三成;2018年,驢媽媽帶有“夜游”標簽產品訂單數同比增長9.0%……
這組數據印證了夜間旅游已成為旅游目的地夜間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夜間旅游市場需求旺盛。
然而,夜間旅游的安全問題也引發了擔憂。網民“幻_想之夢”說:“的確,現在許多人都很喜歡夜游,只要安全能夠有保障就非常好。”《報告》中針對限制游客夜游體驗的原因調查顯示,參與調研游客擔心安全問題占比49.4%,白天行程過滿需要休息占比38.8%,夜間交通不便占比25.8%。夜間安全和游客休息成為限制夜游的主要因素。
中國旅游報首席評論員劉思敏表示:“夜間旅游最大難題是安全問題,游客、文物、建筑安全都是對管理者的挑戰。”看重夜游文化體驗產品品質亟待升級
李商隱“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歐陽修“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賀鑄“樓臺見新月,燈火上雙橋”……夜游體驗良有以也,昔時墨客文人的風雅情懷為今人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廣遠的想象空間,也為夜間旅游植入歷史文化內涵。
2017年,“全域旅游”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去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推動劇場、演藝、游樂、動漫等產業與旅游業融合開展文化體驗旅游”,“提升傳統工藝產品品質和旅游產品文化含量”。提升夜間旅游的文化體驗正成為發展全域旅游的著力點。
記者觀察到,置身一大片看不出差別的光束、煙火的姹紫嫣紅里,在一個個主打產品近似的夜市、小吃攤的簇擁下,夜間旅游產品的開發似乎缺了點什么。
夜間旅游也存在同質化嚴重、開發模式僵化的問題,給挖掘本地區特色、打造夜游品牌帶來阻力。中國旅游研究院經濟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張佳儀表示,受到安全問題、交通條件、產品豐富程度等條件制約,旅游企業的夜游產品供給在品類、品質、投資力度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是各類涉旅市場主體培育夜間旅游品質,研發夜間旅游產品的時候了”,戴斌說,應在充分挖掘本地居民的夜間休閑資源、場所和項目的基礎上,讓游客參與進來,從而擴大消費基礎,“無論是政策設計,還是產品研發,都要著眼于城鄉居民和廣大游客對夜間旅游的現實需求,不能搞小圈子里的自我欣賞和相互吹捧”。
夜間旅游投資方興未艾業態整合亟需突出特色
專項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的旅游企業認為未來夜游市場增幅將在10%-20%,超過三成的企業認為夜游市場增幅將達到20%以上。基于對夜游市場前景的一致看好,有81%的企業有愿意擴大投資的意愿。
福建中青國際旅行社總經理助理程少松認為,在消費升級背景下,旅游市場進入一個細分化的新時期,夜游現在已經是旅游消費中的一大組成部分,夜游市場將會是一個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旅游產品,未來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夜間旅游可將餐飲、娛樂、住宿、零售等不同業態進行整合,為游客釋放消費需求提供多種選擇。而僅是“按套路出牌”,推出大而無當的“高大全”產品,不僅浪費資源,也很難讓人買賬。有業內人士表示,可通過業態錯位整合吸引游客的注目。在做好夜間旅游特色品牌方面,已有一些案例可供借鑒。
民間早有賞花燈的習俗,開展燈光秀,以“夜色”留人,是一種傳統的夜間旅游形式。華人燈光設計師周煉曾執行美國自由女神、紐約自然科學博物館等知名燈光照明設計方案,他認為,照明存在的目的是成為生活一部份,在人文與歷史交織下,照明讓光與生活相互結合。國內也有很多案例可參考,如今年春節期間,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開展“風雅六朝”新春數字燈會”,有游客說,是通過《國家寶藏》節目了解了大報恩寺琉璃拱門的前世今生的,并希望參與相應年俗活動。
很多景區、商圈正以食為媒,用當地饌食文化,招徠游客享受夜市的熱鬧。士林夜市是臺北頗具規模且相當知名的夜市之一,牛排、鐵板燒、蚵仔煎……各色小吃滿目琳瑯,人潮總將通道擠得水泄不通,有消費者直言,就是沖著“士林夜市”的品牌來的。美食也正成為海口夜市旅游新名片,去年中秋、國慶假期,海口市旅游委推薦的主題線路當中,囊括了瓊崖小吃等特色美食。海口市旅行社協會秘書長麥偉文表示,將打造海南“深夜廚房”概念,通過激活海口各大夜市,提升海口夜游內涵,使其成為旅游產品新賣點。
很多大型文化演藝項目也成為成熟的夜游產品。廣西桂林《印象·劉三姐》、陜西的《長恨歌》、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優秀文化演藝項目,將科技與演藝結合,幫助景區聚集人氣、創造收益。此外,夜間民俗旅游活動也成為地域特色較濃地區,尤其少數民族地區撬動文旅消費的形式。瀘沽湖摩梭篝火晚會、多地放河燈祈福等,增強了游客的互動體驗。
《報告》稱,投資熱點的品質提升,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不斷完善休閑基礎設施,營造有溫度、有特色的人文環境、保障游客的人身財產安全、食品安全,全面提升游客體驗。
原標題:“東方不夜城”看上去很美
轉自:中華工商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