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成都邛崍市高何鎮高興村的村民們生活并不富裕,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現在,高何鎮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鎮,人均年收入從6000元增長到近3萬元,年輕人愿意留來下。
而這些變化,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高何鎮的農家樂產業,在當地農民王靜池的帶領下,高何鎮高興村村民花了20年時間,學習外省民宿經驗,利用楠木溪山林資源,打造出“廊橋橫跨溪流”的農家樂山莊,再加上高何鎮獨有的紅色“基因”,鄉村旅游+紅色文化雙IP成為高何鎮的攬客招牌,大量游客慕名而來,當地旅游資源也不斷升級提檔。
鄉村巨變
高興村脫貧變小康村
王靜池今年60歲,在當地頗有威望,20年前,他喊出“要辦農家樂!”的口號,成為高興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隨后村民紛紛效仿,將自家農舍改造成賓館,不斷提檔升級。
整條楠木溪先后辦起了36家農家樂,共有1200多個床位,年接待能力達20余萬人次,人均年收入從6000元增長到近3萬元,年輕人愿意留來下,家家戶戶購置了小車。憑借鄉村旅游發展,高興村一躍脫貧,成為小康村。
“最難的轉變還是思想。”高何鎮黨委書記李運東介紹“過去,很多村民不停地建房間,結果房間建完,景觀又沒了。”這樣導致的后果是資源被破壞,游客意見很大。
李運東學的是園林景觀建設,對于高何鎮的規劃發展,他看得更遠。于是他挨家挨戶做工作,高興村村民意識到發展不是一定要做大,小而精也可以吸引游客,尤其在生態脆弱的楠木溪,一草一木皆是資源。
現在,溪流兩岸分布著造型各異、錯落有致的農家樂,“一房一景觀”的概念深入人心,楠木溪鄉村旅游邁入了高端精致的發展路線。
紅色文化
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旅游
以自然資源為依托,大力打造紅色文化旅游,是高何鎮旅游發展的重心。“我們這最大的優勢是文化。”1935年,紅四方面軍途經邛崍,并在邛崍組建了石塔區蘇維埃政府,被列為國家《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的“雪山草地紅色旅游區”組成部分。1997年5月,紅軍長征紀念館在原石塔區蘇維埃舊址建成開館。
如何把鄉村旅游和紅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王靜池一番探索后,在他的靜池山莊專門推出了“紅色旅游套餐項目”,穿紅軍服、吃紅軍餐、推石磨,感受紅色文化,體驗原生態生活,而越來越多的游客正是沖著這一特色的紅色文化慕名而來,高河鎮旅游也找到了突破口。
鯰魚效應
引入外來企業促進健康競爭
如果說楠木溪是農家樂集中的旅游點,由政府引入企業修建的“天府紅谷·耕讀桃源”則是高端民宿的聚集地。
“天府紅谷”位于天臺山腳下,離楠木溪不遠,是高何鎮鎮政府近年來旅游發展的新嘗試。項目由著名設計師操刀,遠遠望去,一座川西大院在樹林中若隱若現,富有設計感的房屋,庭院有茶室、湯池,每個房間都以景致命名。
“天府紅谷”的建成,對楠木溪的農家樂造成不小沖擊,但更多的是促進作用,高何鎮村民意識到,民宿在價格和品質上都能與五星級酒店相媲美,高端精品民宿收益更高且市場前景更好。現在農家樂的經營者們都在主動提高服務質量,設施也在不斷更新升級,整個高何鎮農家樂檔次整體提升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何方迪楊濤攝影報道
轉自:華西都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