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文物與公眾的“超級鏈接”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3-19






     
      前幾天的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建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是最好的保護。針對我國文物修復保護人才匱乏的問題,有政協委員表示,將建設“文物醫學院”,培養更多“文物醫生”。代表委員們的建言獻策,讓更多人關注文物保護利用的話題。

      隨著近年來文博事業發展帶來的博物館熱,人們在領略文物之美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文物從被發掘到被修復,再到展現在公眾面前的整個過程。不久前,一個以“修復文物,遇見文明”為主題的H5成了“爆款”。這一新媒體作品展現了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陶三足炊器,以及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等3件代表性文物的修復過程。網友只要輕觸手機屏幕,就可以“親手”完成文物的修復工作,從而感受文物修復的獨特魅力。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文物知識的普及獲得了更多更新的渠道,創造了更加多樣化的傳播方式。2017年舉行的國際建筑博覽會上,人們欣賞到了敦煌莫高窟精美的洞窟壁畫,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莫高窟的人流、壁畫實時環境狀況,也一同通過數字傳輸同步呈現;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烏鎮國際互聯網會展中心用三維高清采集、三維打印等技術,將臨潼的兵馬俑請到了烏鎮,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它,還可以與它親切握手。

      文物作為歷史的物質遺存,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精神瑰寶。現在,人們通過互聯網,用更多元的方式感知文物、與文物互動。2016年底,國家文物部門與中國移動、騰訊、百度、網易等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推進“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通過技術平臺的引進,將智慧博物館由理論推向實踐。眾多博物館積極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建立與公眾的“超級鏈接”,通過門戶網站、手機APP、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集中展示精美文物,講好文物故事,不斷創新文物傳播方式。

      在文物傳播領域,3D數字動畫技術,VR、AR等技術的運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廣泛、更多樣、更迅捷地傳播開來。“陽春白雪”的內容得以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人心,潤澤千里。“修復文物,遇見文明”等文物主題文化產品,就是創新文物傳播方式的典型案例,通過新的媒體樣態將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了立體呈現,進而在歷史的經緯上拓寬了人們對文物的認知。傳奇的故事、生動的表達、多樣化的參與方式,進一步激發起人們對文物的興趣和保護文物的意識,也進一步增強了人們了解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的渴求,無聲無息間,拉近了人們與文物、與歷史、與傳統的距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出現,讓人們通過精妙的故事、立體的呈現、多元的互動,認識和了解更多的文物和文物故事,更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原標題:建立文物與公眾的“超級鏈接”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讓文化企業做到“坐懷不亂” 原創創意怎能缺席?

      如果一個文創企業能夠堅守自我,用更多的時間構思屬于自己產品的創意,考慮成熟后再推出一款產品,這樣做一款則可能成一款,既節約了時間,也能夠獲得不菲的經濟效益,何樂而不為?
      2018-03-30
    • 從

      從"拿來"到"原創" 促進文化類節目創新升級

      2017年被稱為中國電視的文化類節目創新元年,2018年第一季度,《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歷史文物成為“網紅”,正在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信中國》成為新的綜藝“爆款”。今日中國的文化氣象在節目中找到了窗口。
      2018-03-29
    • 鄉村振興 文化先行,地方戲要當好鄉土文化表達者

      地方戲是流行于一定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的通稱。濃郁的鄉土氣息是地方戲與生俱來的特征。鄉村要振興,文化應先行。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地方戲,理應當好鄉土文化的表達者,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2018-03-27
    • 國家五部門:規范主題公園建設 豐富文化內涵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主題公園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就主題公園建設等相關工作,從3方面提出12條具體政策措施。
      2018-04-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