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從“快快來”邁向“細細看”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3-19





      南京博物院18日發布公告稱,將于4月起全面推行預約參觀制度,并將每日參觀人數限制在2.5萬人以內。如果說免費開放使博物館從“高冷”變熱門,提高了服務公眾的規模,那么限制客流則可以提升公眾的參觀體驗,使服務更精細化、人性化。

      發布公告,南博每日限客2.5萬

      公告稱,觀眾最多可以提前20天通過微信小程序“南京博物院”或南博官方網站預約,每個賬戶一次最多預約10人。此外,未成年人進館也需預約親子票,一個成年人最多可為3名未成年人預約參觀。參觀時需在入口閘機刷本人身份證進入,親子票進館時需刷成年人身份證。如果無法通過官網、微信預約,或預約后忘帶身份證,觀眾可以在現場使用自助預約機取紙質票,港澳臺同胞可以在現場輸入身份證號取票,外國友人則需憑護照人工取票。

      那么,參觀人數的上限2.5萬人又是如何確定的呢?今年1月底,南博開始啟用全新參觀預約機制,經過2個月運行,結合數據分析和觀眾體驗,最終確定每天最高預約人數2.5萬人,其中9時至12時1.3萬人,12時至16時1.2萬人。上午門票須在當日13時前進館,下午門票須在當日16時前進館,過時門票將作廢,需重新預約,否則無法進館。

      “限制客流量并非我們本意,博物館是公益性場所,承擔全民教育功能,理應無門檻接納所有想來參觀的人,但是南博在周末和節假日往往出現排長隊等待入館的情況,展廳內太過擁擠既影響參觀體驗,又給場館運營、文物保護和觀眾安全帶來了隱患。”南京博物院社會服務部主任鄭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南博的理想日接待量為1.5萬人—1.8萬人,但是2018年全年接待達366萬人次,超過2.5萬人的日子超過了30天。我們既希望人們都來博物館參觀,親近文化,又希望觀眾在我們南博有美好的體驗,所以限流其實是在觀眾數量飽和后,對參觀質量的一種追求。”

      對于“想來就來”隨興所至的參觀,預約當然是一種不便,不過對于南博限流,多數網友表示理解,誰都希望能在一個安靜輕松的環境中品味文物之美,排隊進館、人擠人看展的體驗并不美妙。有網友留言說:“下次來之前我先看看人數,如果超過2萬人,我就換一天錯峰看展。”

      預約進場,讓免費開放體驗更美好

      南博并不是我省第一個實行預約參觀的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從2012年開始實行預約參觀,如今通過網站和微信,觀眾可以預約在某個時間段入場,不僅時間可以精確到一小時以內,也可以看到剩余名額。網上預約比到現場領票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不用排隊,觀眾憑預約號就可以從綠色通道入館。

      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告訴記者,蘇博去年接待了318萬名觀眾,壓力著實不小。不過蘇博沒有實行全員預約,而是拿出一半的名額在網上預約,沒有預約的觀眾也可以排隊入場。他說:“我們主要控制的是在館人數,最初我們同時在館人數不超過900人,服務能力提升后放寬到1200人,達到上限我們就會放慢入場速度,但是預約觀眾則不受限制。通過預約制,我們不僅可以減緩周末和節假日人數過多的潮汐式沖擊,也可以對每個小時的觀眾數量進行調節。這些年的實踐告訴我們,沒有預約制,觀眾的滿意度肯定達不到現在的程度。”

      鐘山風景區是海內外游客到南京的必游之地,以前常常人滿為患,既影響莊嚴肅穆的陵園氛圍,也不利于游客瞻仰憑吊。去年6月起,中山陵試運行實名預約免費參觀,并于今年元旦起正式實施,游客最多可以提前30天預約,工作日到節假日的參觀名額從1.8萬人到3萬人不等,國慶節和春節等重大節假日平均每天5萬人,單日最高達7萬人。

      “免費開放配合預約制,效果會更好。”中山陵園管理局票務中心主任朱軍說,“我想強調的是,預約區域只限于中山陵,美齡宮、音樂臺、明孝陵、靈谷寺等都不需要預約。陵園區不應該喧鬧嘈雜人擠人,預約制既保持陵園的莊重,又避免游客太多對綠化、環境和文物帶來的壓力。我們還特地禁噪,禁用擴音器,而使用帶耳機的講解器,提高觀眾的舒適度。此外,預約制還可以削峰填谷,避免高峰時段人山人海,把參觀變成爬臺階、數人頭。例如預約下午2點的游客,上午就可以去看看總統府、明孝陵,帶動其他景區的參觀人數,對于發展全域旅游很有幫助。”

      重要信號,博物館行業將進入新階段

      如果以省份為單位,那么江蘇博物館系統是全國接待觀眾人數最多的,2017年就已經突破了9000萬人次,文旅融合給博物館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而參觀人數的節節攀升無疑也給博物館的服務帶來了挑戰。

      剛剛召開的全省文物工作會議上,省文旅廳廳長楊志純表示,文博場館往往成為國內游和境外游的重要目的地。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今年春節期間游客參觀博物館的比例高達40.5%,文博場館日益成為有溫度、有故事、有品位、有體驗的文化客廳。

      預約制其實是應對參觀人數過多的一種調節手段,越受歡迎的文博場館越會考慮用預約制來緩解客流沖擊,保證參觀體驗。記者從省文物局了解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文博館也在考慮推行預約參觀制。

      “博物館提升服務公眾的能力,既要看數量,也要看質量。”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接受采訪時表示,“實行預約制,博物館就可以告知觀眾某一時段客流量已經達到什么量級,觀眾看到預約人數達到1.5萬的時候,就知道進館的體驗比較好,超過2萬時,就可以考慮是否換個時間再來。所以說限流的初衷和重點不在限制,而在于使參觀體驗可以預期,讓觀眾心里更有數。”

      在他看來,限流更像是一個信號,提醒我們關注博物館行業的發展即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對博物館來說,可以考慮建新館、分館,從而辦更多的展覽接待更多的觀眾,使文化遺產走進更多人的生活。而對于江蘇這樣的文化大省來說,則需要通盤考慮如何盤活現有的文博資源,比如擴建場館,辦聯展、巡展、特展等,讓更多的人走進全省各地博物館,讓文物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原標題:博物館,從“快快來”邁向“細細看”

    轉自:新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博物館相關旅游產品持續升溫 “90后”游客占一半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記者從多家OTA獲悉,近來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等節目的熱播影響,公眾對博物館的關注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博物館也成為“新晉網紅”,特別是歷史文化類博物館。
      2018-05-18
    • 讓文化企業做到“坐懷不亂” 原創創意怎能缺席?

      如果一個文創企業能夠堅守自我,用更多的時間構思屬于自己產品的創意,考慮成熟后再推出一款產品,這樣做一款則可能成一款,既節約了時間,也能夠獲得不菲的經濟效益,何樂而不為?
      2018-03-30
    • 從

      從"拿來"到"原創" 促進文化類節目創新升級

      2017年被稱為中國電視的文化類節目創新元年,2018年第一季度,《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讓歷史文物成為“網紅”,正在播出的《經典詠流傳》《信中國》成為新的綜藝“爆款”。今日中國的文化氣象在節目中找到了窗口。
      2018-03-29
    • 鄉村振興 文化先行,地方戲要當好鄉土文化表達者

      地方戲是流行于一定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的通稱。濃郁的鄉土氣息是地方戲與生俱來的特征。鄉村要振興,文化應先行。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地方戲,理應當好鄉土文化的表達者,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2018-03-27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