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文創同質化怎么“破”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3-22





      因為工作和興趣,每到一地,當地的博物館必成為筆者的“打卡”之地。進入博物館,彰顯各地文化底蘊的特色展覽自然不可錯過,最近幾年,隨著各地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文創商店也成為筆者的必逛之處。一家家博物館走下來,筆者得以領略很多博物館文創的魅力:在南京博物院買過“長毋相忘”的銀帶鉤送給愛人;在蘇州博物館品嘗過秘色蓮花曲奇餅干,味道至今難以忘懷;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購得的魯迅漫畫像書簽,陪伴閱讀一部部經典,讓人愛不釋手。它們在滿足筆者消費需求的同時,讓筆者在“吃喝玩樂”之中,體味其中蘊藏的文化,并把文化“帶回家”。不得不說,每次體驗都會為其中創意與文化的結合點個大大的“贊”,并在親朋好友之間賣力地宣傳“此物你值得擁有”。

      然而,能讓人產生此種“妙不可言”感受的僅僅是屈指可數的幾家博物館。筆者發現,雖然依托博物館館藏文化資源開發各類文創產品已經成為各地博物館的共識,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也經過多年的發展,從表面來看蓬勃發展、生機盎然,但是,事實上,各地博物館文創產品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博物館文創產品品種單一,設計雷同,缺乏創意,沒有體現博物館自身的資源特色,比如書簽、U盤、手機鏈、杯子、靠枕等幾乎每家博物館都有,然而深入了解,卻發現其既沒有詮釋出自身的文化內涵,也沒有挖掘出文化背后的衍生產業鏈,僅僅是為有而有,為展而展,完全“鉤”不起人的消費欲望。其次,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出來后,經營意識低下,也缺乏后續的市場反饋以及升級設計的機制,使得有些創意產品銷量不盡如人意。此外,很多博物館在創意產品研發之初,因為資金短缺,只能與社會企業共同研發,導致了文化創意產品知識產權歸屬的問題。

      什么樣的文創產品是成功的文創產品?毋庸質疑,博物館自身文化的延伸,有品位、有創意的設計,優秀的制造,暢通的營銷渠道以及健康的反饋機制,這些元素必不可少,比如蘇州博物館的秘色蓮花曲奇餅干,就是根據其鎮館之寶五代秘色蓮花瓷衍生而來,其產品造型設計、用料選擇等環節都讓研究設計團隊費盡心思,一經上市便備受消費者青睞。因此博物館研發人員還需在文物資源的基礎積累方面多下功夫,挖掘自身的文化的資源,把這些資源的特色以及其背后的故事、今天的意義闡釋出來,做好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與專業設計、營銷團隊進行對話探討,讓文創產品有文化有創意又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另外一方面,也應該看到,雖然國家層面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推動文博單位以多種形式開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但是博物館仍然面臨著缺少足夠資金投入和相關扶持政策、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管理與激勵機制滯后等問題,亟須相關政府部門繼續完善扶持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

      博物館是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體的公眾文化機構,其核心任務是保存歷史記憶,研究、闡釋和傳播文化價值,發揮社會教育功能,而文創產業的發展,對于其是“錦上添花,美上加美”。筆者認為,博物館文創產業的發展,不妨放慢心態,去除功利心,不媚俗,不遷就市場,扎扎實實,步步推進,做出真正“文化+創意”的產品,而不是不顧自身資源,一味跟風,簡單模仿就推出,結果只能是“有則有矣”卻“聊勝于無”。

    原標題:博物館文創同質化怎么“破”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