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活化復興 文化發力惠民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干婧    時間:2021-09-24





      他的童年,浸泡在,江南水鄉;裝滿了,百草園的風光,烏篷船的旅程,古戲臺的唱腔……


      他雖走出了紹興,走出了中國,但他的根,還是那,物華天寶的小城;還是那,人杰地靈的水鄉。

      他便是這收起了郎中醫術,操起了文學投槍的大先生——魯迅。

      魯迅的故鄉,古街古巷古屋,小橋流水人家,一幅詩一樣的畫卷里,蘊藏著紹興的風骨。魯迅,這個偉大的名字擦亮了紹興這座城市。

      今年,紹興即將以故鄉人民特有的方式,舉辦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活動,以及“魯獎作家魯迅故鄉行”、戲劇展演、戲劇研討會、線上線下“故鄉對話”等系列活動來致敬一代文豪。

      夢魂常向故鄉馳 百年后紹興更精彩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大先生的《故鄉》已發表整整一百年,這百年間,紹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倘若再回到這故鄉,大先生的心,應該不會再悲涼!

      魯迅為故鄉紹興留下了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魯迅故里也成為紹興重要的名人文化旅游點,是紹興文化的一個地標,是展示紹興濃郁人文風情的重要窗口,也是弘揚“魯迅精神”的主陣地。

      漫步在魯迅中路這條古街上,隨處可見粉墻黛瓦,古建筑櫛比鱗次。“魯迅故里”幾個大字被醒目地鐫刻在石墻上。這里不僅再現了魯迅當年生活的故居、祖居、三味書屋、百草園的原貌,還可以看到周家新臺門、壽家臺門、土谷祠、魯迅筆下風情園等一批與魯迅有關的古宅古跡。

      魯迅,作為一種精神,作為一種廣義的文化符號,在紹興不斷傳承研修。為了找尋大先生的足跡,我們沿著《故鄉》的腳步,來到了魯迅外婆家。

      “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捕魚……”魯迅在《社戲》中寫了他對外婆家的印象。近百年后,魯迅外婆家是怎樣的光景?從魯迅故居到魯迅外婆家,僅半小時左右的車程,已說不上偏僻。

      魯迅外婆家在越城區孫端街道安橋頭村,正是《社戲》中平橋村的縮影。站在朝北臺門邊的橫江旁,河水靜靜地流淌,訴說著歲月變遷。古樸的河埠頭一個挨著一個,安橋頭橫江和直江蜿蜒而過,一片嫩綠的秧苗,一派田園風光,也讓魯迅外婆家成為人們向往的“夢里水鄉”。村里建有魯迅文化長廊、魯迅銅像、魯迅外婆家祝福文化廣場,還辟有農家書屋,魯迅的作品是書屋主角……魯迅已成為村里向外推介的頭塊招牌。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深入推進,孫端街道憑借自身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和獨特的文化IP,走出了一條農文旅融合、文化振興帶動產業振興之路。“接下來,我們將在安橋頭村建造一個10多米高的望樓,登高便可俯瞰一片由稻田組成的大地景觀,將《故鄉》中閏土刺猹的畫面搬到稻田中來,凸顯魯迅文化特色和鄉土民俗風情。”孫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

      百年后的紹興,再不是那樣的蒼黃和蕭索。紹興位列“2021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第29名,何其振奮!近年來,紹興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成為浙江唯一的全國“無廢城市”試點;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紹興被世界銀行評為中國投資“金牌城市”;全市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是浙江第一批獲得治水最高大獎“大禹鼎”的城市,全市優良天氣比例超過83%;傳承創新“楓橋經驗”這個傳家寶,社會基層治理現代化成效顯著,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長期保持在97%以上,實現平安創建“十三連冠”并獲得浙江省“平安金鼎”。

      跟著語文課本游紹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求學之路,也是民族脊梁的成長之路。這個故鄉,已不是原來的故鄉,卻也是記憶里的故鄉。

      打響魯迅品牌 文旅融合發展

      魯迅,不僅僅是紹興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2014年開啟的“魯迅與世界文豪”跨越時空系列對話活動,豐富了魯迅文化的內涵,為其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探索。

      文旅融合發展的當下,紹興將魯迅文化和旅游巧妙融合。在紹興,有關魯迅的各種景點與紀念地不勝枚舉,魯鎮便是其中較典型的代表之一。

      漫步在魯鎮街景中,這里將小說幻境變成現實風景,足見設計與建造之人的用心良苦。小鎮中流水潺潺而靈動,在彎彎曲曲的河道之中盡情流淌。沿途是鱗次櫛比又具有古意味的商鋪,如貢品店、錢莊、當鋪與油燭店等,都是魯迅作品中提及的建筑群,令人十分親切。

      行走在青石板上,迎面走來兩列身著清朝兵服的巡邏兵,氣勢威嚴。不多時,頭戴氈帽的阿Q、衣衫破舊的祥林嫂、有著窮酸氣質的孔乙己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涌現在街頭,讓人仿佛進入到另一個時代,帶著無限的遐想與時代的印記。

      恰逢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鎮推出了大型實景影畫劇——《魯鎮社戲》。全劇以魯迅小說中的魯鎮和人物為背景,以一個小學生偶然穿越回百年前的魯鎮為線索,真實再現了閏土、阿Q、祥林嫂、孔乙己、狂人等經典人物所經歷的故事,沉浸式的視覺盛宴引得在場觀眾一片驚嘆。

      來到紹興,游客不僅是感受小說與現實的完美融合,更是體悟與弘揚魯迅的先進思想與精神。

      近年來,紹興開展面向全國中小學生“走近魯迅”主題教育活動和“魯迅故里”研學游活動。魯迅故里研學游活動巧妙地將“紹興祝福”“水鄉社戲”等非遺項目嵌入旅游之中,通過專業解說和現場演示,讓學生和游客沿途參觀魯迅筆下的人情風物,體驗原汁原味的魯迅兒時生活和學習的實物場景,加深學生和游客對魯迅作品及紹興風土人情的了解,感悟和傳承魯迅先生文章中內含的“魯迅精神”。

      不僅如此,紹興推出的“三味書屋·魯迅故里”研學游,成為中國文旅融合的研學實踐教育的典范;在魯迅故里景區開設的“大先生書房”,方便游客和市民借閱魯迅先生的著作。紹興今年還舉辦了一系列紀念魯迅先生的活動,用各種方式,向魯迅致敬,向先生留給我們的文學作品致敬。

      紹興“古城復興” 文化惠民富民

      因為魯迅,讓許多人知道了紹興這座城市。這座以“魯迅之城”聞名的紹興城,自公元前490年以來便是富有的,它經歷了歷史滄桑和文化沉淀。這里有大禹、勾踐、王羲之、徐渭、陸游、王陽明這些古今圣賢名流和豐富的文化積淀。

      “一節一典禮一論壇”——公祭大禹陵典禮、蘭亭書法節和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是紹興的3張文化金名片,也是進一步提升紹興城市影響力、推動構建紹興城市文化體系的重要抓手。

      紹興城不大,名人卻多得緊。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紹興正構建以魯迅文化品牌為領銜,大禹文化、陽明文化、黃酒文化、書法文化同步發展的文化體系,讓紹興這座“沒有圍墻的歷史博物館”真正活起來、火起來。在“魯迅精神”的指引下,紹興大力推動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爭創“全國文旅融合發展樣板地”,成功創建了“東亞文化之都”。

      除此之外,今年是徐渭誕辰500周年,紹興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徐渭藝術館也成為了紹興文化新地標,持續火爆3個月的“畸人青藤——徐渭書畫作品展”共吸引11.6萬人次參觀,進行講解近1000批次。

      “名人故居是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財富之一,但是古城中還有一部分仍在‘沉睡’的名人故居,其歷史文化內涵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它們也亟待被‘喚醒’。”紹興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紹興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應運而生,紹興正走出一條以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來保護利用紹興古城的新路,體現了紹興作為東亞文化之都、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文化責任和文化擔當。

      紹興正以文化繪就滿園春色,為紹興大地輸送充分的養分,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近日,紹興正式實施文化“三百工程”,用3年時間,激活100家名人故居,做精做強100家鄉村博物館,提升100家鄉村精品圖書館。這是紹興重塑文化體系的重要載體,也是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富民工程,是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大花園”建設中的文化創新,將成為展示“紹興窗口”的文化靚麗風景。

      古城的復興,要主客共享,要讓游客更向往,要讓古城真正“活”起來。如今紹興古城空間資源數字化信息系統的“城市大腦”,首次實現“一張圖”展示集成管控,只要輕點鼠標,紹興古城的風景名勝、臺門、古建筑、古井、古橋等都能一一展示。

      古城的活化,最后發力的還是文化。高質量推進文化高地建設,需要持續講好紹興故事。接下來,紹興將深化推進紹興文化建設工程,優化公共文化供給質量,提升文化產業發展品質,構建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優結構的現代文化發展體系。

      奮勇向前的紹興,將以全球眼光和全局視野進行文化布局、提升軟實力,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披荊斬棘再出發。


      轉自:浙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