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古籍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進古籍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
作為文物,古籍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民族同胞的集體記憶。中華古籍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對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從2007年便已開始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保護住了一大批珍貴的古籍,但由于總量多、各地保護能力參差不齊,古籍保護依然存在很大壓力。目前全國現存古籍5000多萬冊(件),有1000多萬冊(件)亟待搶救性修復,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迫在眉睫。
古籍保護極端重要,但也容易被大眾忽視。由于古籍研究與保護都存在著較高的專業門檻,給普通人的印象往往是晦澀難懂,使兩者間存在較大的文化“鴻溝”,也弱化了古籍保護的群眾基礎。令人欣慰的是,隨著近年來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創作者用大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解讀古籍,吸引大眾對古籍的關注與興趣。比如《典籍里的中國》用視覺化的語言,呈現典籍的“前世今生”,將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實現了知識的傳播和中國文化精神傳承的融匯。
古籍保護的專業性需要高素質可持續的人才隊伍,但目前專業人才隊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高水平人才匱乏等問題較為突出。補齊人才短板,必須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古籍保護離不開在故紙堆中“甘坐冷板凳”的定力,要從考核機制、待遇保障等方面為人才解除后顧之憂,讓古籍保護成為受人尊敬、具有高度職業榮譽感與社會認可度的職業,吸引更多年輕人樂于投身其中,讓這份定力持久保持下去。
古籍的保護與利用是一體兩面的,保護再好的古籍如果束之高閣,就無法釋放其最大的價值。要加強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古籍事業繁榮發展。《典籍里的中國》《古書復活記》等節目的走紅表明,創新表達方式古籍就能“活”起來、“火”起來,煥發全新活力,實現文化效應、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相統一,為古籍保護提供更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做好古籍工作,把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永遠銘記中華文明的來處,我們就能凝聚磅礴力量,奮進新時代、建功新征程。
轉自: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