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不僅要在充分尊重公眾知情權上下工夫,還要積極創新、勇于探索,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隨著文化和旅游日益走進公眾生活,參觀博物館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休閑方式之一。一是大多數博物館具有免費參觀的便利,二是公眾對了解博物館展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性的需求不斷增強。當博物館逐漸呈現景點效應和品牌后,慕名而來的游客就會越來越多。
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博物館仍然對公眾的參觀熱情很“冷漠”,人們經常被“閉館維修”拒之門外。事實上,公眾參觀博物館吃閉門羹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博物館改造、維修、保養,給公眾提供一個更好地、舒適地參觀環境,值得肯定,但在閉館之前應及時給公眾一個“交代”,把“善后工作”做好,而不是簡單地一關了之。
此前,筆者前往某博物館參觀,就吃了一回閉門羹。走近大門,上面赫然用硬紙板寫著“閉館維修”四個大字,仔細觀察,門上已結滿蜘蛛網,像是閉館很長時間了。隔著門往里看,廣場上空空蕩蕩,幾乎沒有一點兒維修的跡象。至于該館何時開放、維修時間多長等問題都一無所知。這些信息在博物館門前沒有公告,在網上也無從查尋,來此參觀的公眾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第78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博物館條例》第四章第二十九條規定,博物館應當向公眾公告具體開放時間,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應當開放。
博物館閉館不發公告,不履行信息公開義務,是對公眾知情權的漠視和侵犯。《博物館條例》還要求,博物館展品以原件為主,使用復制品、仿制品應當明示,這些都是對博物館必須履行告知義務所做出的具體規定。而在實踐操作中,博物館卻忽略告知義務,對條例規定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實不可取。
博物館學專家蘇東海曾在《博物館群眾教育工作》一文中說:“博物館是通過為觀眾自我學習提供服務而實現教育目的的,其發揮著人與物之間的橋梁作用和中介作用。”蘇東海說的這兩個作用恰恰說明博物館與公眾之間是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關系。博物館應當關心和照顧公眾的核心利益,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一要充分認識貫徹實施《博物館條例》重要意義,增強信息公開意識;二要建立本單位信息公開制度,遇事不藏著掖著;三要及時做好信息發布,利用網站、微信公開發布權威信息,讓公眾及時了解。
工作機制理順了,學會了與公眾進行溝通交流,就會贏得理解和信賴。否則,忽悠大家跑冤枉路,最終被忽視的將是博物館自己,影響的是文旅行業整體形象。
當下,博物館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陣地、文化事業的前沿,又是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國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根本目的是要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協調融合發展,而博物館在這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將在文化和旅游深層融合中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期。因此,博物館不僅要在充分尊重公眾知情權上下工夫,還要積極創新、勇于探索,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作者單位:國家博物館)
原標題:國家博物館陳冬:博物館應尊重公眾知情權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