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驥才:民間文化最能代表地域特點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6-11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去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時間為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今年6月9日是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而主會場被設置在了天津。昨天下午,由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主辦的大樹論壇在北洋書院舉辦,馮驥才先生與文化學者、作家向云駒,民俗學博士苑利就“文化先覺與文化自覺”的主題進行了“非遺”本土化道路的對談。馮驥才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不能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也不能簡單地經濟搭臺文化唱戲。應該政府搭臺百姓唱戲,大家搭臺大家唱戲。


      民間文化本來就是大家的生活文化,每個人都是民間文化的傳承人,馮驥才說:“因為我們身處人類歷史上重大的文明轉型期,從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人類原有的上一個歷史階段積累的文化財富必須繼承,有些文化離我們遠去是很自然的,但我們倒水不能把孩子也倒掉,我們要把珍貴的文化和傳統留下來。人類認識遺產的階段,首先是父母留給自己的細軟,但當人類開始把公共、共有的東西視作遺產,這個認識才是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在馮驥才看來,精英的文化很難代表地域性,真正能夠代表地域特點的是民間文化,他也舉例道:“聽山東快書能懂得齊魯大地,聽蘇州評彈能知道江南人的情懷,聽天津的京韻大鼓就知道碼頭文化是什么味道,我們要從中體會不同鄉土地域的文化和美。”隨著文化遺產日的活動一點點搞起來,我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基本摸清了自己的“文化家底”,從非遺名錄到遺產日,從非遺法到各個地方建立的非遺博物館,從一系列的傳承人保護方式,到一整套逐漸完善的保護制度。(王晶)


      原標題:馮驥才:民間文化最能代表地域特點


      轉自:濱海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