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中屋脊戴云山下,千年窯火生生不息,訴說著“中國白”遠渡重洋的傳奇。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境內發現的德化窯古窯址多達239處,串聯起宋元以來中國陶瓷外銷的輝煌歷史。近年來,德化以建設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為抓手,積極探索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路徑,讓千年窯址煥發時代光彩。
窯址考古新突破
德化制瓷史始于夏商,興于唐宋,盛于明清。2021年,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出口商品生產代表性遺產點成功申遺,標志著這座“世界陶瓷之都”邁入全球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紀元。
屈斗宮窯址的發掘,揭開了這座“官窯”的神秘面紗。長達57米的窯基、17間窯室、7000余件標本,印證了分室龍窯向階級窯演變的技術革新,體現了中國南方窯爐發展史的成就。而尾林-內坂窯址的考古發現更堪稱“一眼千年”--宋元龍窯、元明分室龍窯、明清階級窯四代窯爐疊壓共存,完整展現了德化窯爐千年演進的科技脈絡,為研究古代制瓷工藝提供了“活化石”般的實證。
今年3月,福建德化再次成為世界考古界的焦點。位于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內的大壟口窯遺址,以兩項重大發現震撼學界,一是重現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的“雞籠窯”原型;二是發掘出福建迄今單體規模最大的清代橫室階級窯。此次考古工作揭示了9間清代窯室,單次裝燒量可達5萬件瓷器,印證了德化窯在明清時期作為全球陶瓷貿易核心的驚人生產力。
大壟口窯遺址的發掘,對福建窯業技術史意義重大。其中,明代連房式窯爐(雞籠窯)的發現,從考古學上揭示了德化窯爐從宋元龍窯向明清階級窯的演變脈絡。窯址內出土的白瓷和青花瓷,為研究明清德化瓷外銷提供了直接證據。
解碼千年窯址“活化”密碼
走進三班鎮尾林窯址片區,蒼翠山林間,上寮溪畔的水碓坑、淘洗池遺跡清晰可辨。
為守護這份文明記憶,德化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德化窯考古遺址的保護與開發。2022年,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德化成立縣委書記、縣長掛帥的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領導小組,設立專職考古遺址保護中心,加快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同時,編制《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德化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詳細規劃》,將67.4公頃的遺址區域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剛性管控;投入超3000萬元實施環境整治提升、保護棚建設、安防監控和遺址回填、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展示館建設等,積極構建“頂格推進”的保護體系。
根據規劃,德化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將投資3.8億元,目標直指“國家5A級旅游景區”和“陶瓷文旅融合示范基地”。一是打造科研保護高地。設立福建省考古工作站,出版《宋元德化窯》等學術專著,推動陶瓷原料、外銷路線等課題研究。二是打造文旅融合樣板。建設非遺工坊、研學營地,開發“中國白”數字藏品、瓷藝盲盒等文創產品。三是打造國際交流窗口。依托“世界陶瓷之都”品牌,舉辦國際柴燒藝術節、海絲陶瓷雙年展,建設遺產城市會客廳等。
近年來,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以“可觸可感”為核心理念,不斷深化文旅融合,完成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展示館、環境整治、標識標牌、遺址保護棚等一期工程,打造出屈斗宮城市遺址公園、尾林-梅嶺生態遺址公園兩大特色片區。
其中,屈斗宮城市遺址公園以整合祖龍宮祭窯神民俗、宋元德化窯展示館等資源,通過數字復原、場景重現,再現古代官窯的“生產線”,讓游客沉浸于“瓷幫古道”的時空穿越。尾林-梅嶺生態遺址公園以溪流、古道串聯不同時代的窯爐遺址,游客可沿木棧道探秘宋元龍窯的火焰痕跡,在水碓區體驗瓷土加工技藝。
與此同時,德化將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與陶瓷博物館、月記窯文創園、紅旗坊文旅產業園等現代陶瓷空間聯動,推出“世界遺產地·德化百館游”精品線路,為游客提供從原料采集、制作到燒成的全產業鏈沉浸式體驗。
2024年,德化全縣接待游客124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122億元,分別增長20.74%、20.78%,其中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年接待游客超7萬人次,文旅融合讓千年窯火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從宋元時期揚帆出海的貿易瓷器,到今日屹立世界遺產之林的考古公園,德化窯跨越千年,正以古老而年輕的姿態,書寫著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的時代答卷。(涂傳定曾森鋒)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