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提起南京,人們總不禁聯想六朝古都的風云變幻,而南京城墻就是歷史風云的見證者。
公元1366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南京城墻,歷時28年建成,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組成。其中京城城墻蜿蜒35.267公里,現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磚石構造的城墻。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花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這首老南京人耳熟能詳的童謠,道出了“高堅甲于海內”的明城墻與老百姓生活之密切。
時光荏苒,南京城墻一度千瘡百孔。“下放回城的知青、蘇北回遷的家庭,沒有地方蓋房子,就在城墻邊建一個小房子。中華門東西,東長干巷、西長干巷、友誼東村、石頭城這些片區,年年淹水,環境糟糕透了。”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楊新華回憶1998年南京城墻修繕前的樣子連連搖頭。
如今的南京城墻是什么樣子呢?記者沿著城墻來了一次實地探訪。
登臨南京城墻臺城段,可以遠眺鐘山,俯瞰滿城煙霞,將雞鳴寺、玄武湖風光盡收眼底;夜幕降臨,可在《心印·中華門》實景劇等夜游項目中體驗明朝生活;走進武定門的金陵書苑,可靜品一杯香茗,輕翻幾頁書,偷得浮生半日閑……
城墻今昔之變,因何而來?起于思維認識之變。
在明城墻太平門遺址紀念碑上寫著這樣一行文字:“該遺址位于西自九華山,東至太山崗路與太平門外路交匯處,全長450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被拆除,今在此建紀念墻以示后人。”
歲月變遷,城墻的分量在人們心中越來越重。1984年編制《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南京城市規劃綱要》,明確“舊城的標志最有價值的當屬明代四重城池”。2015年頒布實施《南京城墻保護條例》,為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規范性指引。2016年8月,南京市政府批準同意《南京城墻保護規劃(2008-2025)》,為延續南京歷史文脈提出了綜合部署。
2016年,“顆粒歸倉,守護城墻”活動啟動,面向全社會廣泛征集散落的明城磚,喚起了公眾對城磚的重視和對城墻的再認識。一塊普通城磚承載了600多年歷史記憶,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守護城墻的工作中來。截至目前,已收回城磚564909塊。
“最美城墻人”董躍明是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街道文化站原站長,從事文化工作30余年。從2017年參與南京明城墻城磚回收工作以來,董躍明經常一人騎自行車到處搜尋,“文物保護任重道遠,如果可以,我會一直做到做不動為止”。
城墻之美,亦得益于科學有效管理。
曾經,管理部門多、模式不同、標準各異,南京城墻整體保護無從談起。2014年2月,南京整合明城垣史博物館、城墻管理處、中華門管理所、午門公園等多個單位,成立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將城墻統一收歸管理,標志著南京城墻保護、管理、利用工作走上統一化、標準化的道路。
拆除城墻沿線50米范圍內的違建,串聯城墻外側約25公里綠道和城墻內側約18公里綠道,預留城墻兩邊30至50米的保護帶……通過綜合整治,城墻恢復了歷史風貌,仿若一條綠色人文項鏈。
“我們實現了監管一張圖。”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馬麟語氣中透著自豪。他介紹,中心在25公里南京城墻全線安裝263套自動化監測設備,不間斷監測1575個點位,并將監測圖像接入監測預警信息中心,形成集數據分析與評估、動態監測與預警、業務管理和監管等功能于一體的監測預警系統。
人與城墻日漸和諧,“明城墻”成了老百姓最愛的“民城墻”。
行走在南京城墻上,你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許多游客彎著腰,逐字識讀城磚上的“歷史”。
“城墻磚上普遍出現燒制工匠及督造官的姓名,將中國古代‘物勒工名’制度發展到了巔峰。南京城墻磚文是一座露天史料庫,有著多元歷史文化價值,也是體量最大的長江文化遺產。”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副研究館員周源說,為了讓游客體驗“可進入、可探索、可接觸、可互動”的城墻本體文物,他們利用藏兵洞、城樓等城墻本體內部空間開設展廳,累計舉辦近百場專題展覽,讓城墻沿線常看常新。
“南京,自古有著‘鐘山龍蟠,石頭虎踞’之稱,這里岡巒起伏,河湖相連……”江寧開發區學校四年級學生陳悅雅在南京城墻博物館做志愿講解員,她用稚嫩的嗓音講述著南京城墻悠遠的歷史,讓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代代傳承。(本報記者 李健)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