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布輕垂,燈影搖曳,一方白布后,年過七旬的國家級非遺復州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宋國超指尖翻飛。驢皮雕刻的影人兒在《楊家將》的鼓點中揮槍躍馬,幕布前,一群稚童屏息凝神,仿佛穿越千年烽煙。這一幕發生在遼寧大連瓦房店市幼兒園的課堂上,在這片充滿朝氣的校園里,復州皮影跨越了數百年的時光,與朝氣蓬勃的孩子來了一場激情碰撞。
復州皮影戲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它源于明萬歷年間,由陜西來東北戍邊士兵傳來,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到清朝嘉慶年間,復州皮影戲融合復州地方特色,形成“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獨特藝術形式。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復州皮影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瓦房店地區活躍著十余個皮影戲班,每逢農閑節慶,鄉民們便聚在油燈映照的幕布前,看影人演繹忠孝仁義,聽唱腔訴說悲歡離合。2006年,復州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張好皮影,要經選皮、制皮、畫稿、雕刻、敷彩、發汗、綴結等8道工序。”在皮影非遺工坊內,第四代皮影雕刻傳承人劉星辰手持刻刀,牛皮在他手中逐漸顯露出精致的盔甲紋樣。他告訴記者,復州皮影融合了陜西、河北、山東等地皮影戲的精華,又融合了瓦房店當地的風土人情。復州皮影影人高約一尺二寸,以“推刀轉皮”絕技刻出的萬字紋、魚鱗甲細如發絲。復州皮影人物造型“武將如塔,旦角似柳”,融合滿漢服飾特征,具有重要民俗研究價值。
在復州古城守尉衙門,復州非遺藝術團的孫淑媛帶領劇團演繹經典劇目《薛丁山征西》。四胡悲愴、嗩吶激越,八名藝人各司其職:“前聲”主唱兼操影,需熟記40余部劇本;“后手”司鼓擊板,控制全場節奏。幕布上,影人騰挪閃轉,靈活的關節線精準操控眉眼開合。“這才是真正的‘沉浸式體驗’!”觀眾席中,“00后”游客張曉菲用手機記錄光影變幻。據統計,2024年復州皮影戲非遺展演已舉辦40余場,吸引游客超2萬人次,年輕觀眾占比高達70%。
在復州皮影非遺傳習所內,傳承人宋國超帶領團隊將傳統雕刻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創造出雙眼皮、高鼻梁的新派影偶,既保留了民間藝術的粗獷風格,又融入了當代審美意趣。他們還將《司馬光砸缸》《王二小放牛郎》等故事搬上影窗,讓經典課文以光影形式“活”起來。“老手藝不能總躺在博物館里。”瓦房店市文化館館長葛莉莉介紹,瓦房店市積極推進非遺進高校講座活動,目前已經在大連海事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大連大學、東北財經學院等多所高校開設專題講座,讓大學生們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如今,復州城鎮“三節一會”的舞臺上,皮影戲與東北大鼓、復州鼓樂交相輝映;非遺工坊里,孩子們在雕刻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溫度。瓦房店市政府積極構建“非遺+旅游”“非遺+教育”的傳承生態,讓復州皮影煥發生機。宋國超說:“皮影戲不僅是技藝,更是民族的記憶。我們既要守住老祖宗的東西,也要讓年輕人看得懂、喜歡上。”(記者 吳 琳)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