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傳承不妨借鑒一些“社交技巧”

      這個星期六是全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日前本報報道,“南京人家非遺傳承70年”記錄展示項目正式啟動,主創團隊將走進6位非遺傳承人家庭,采訪收集傳承人口述史,以線下展覽、影像作品和創編戲劇相結合的方式,為人們講述南京非...
      2019-06-06
    • 湖北秭歸:讓非遺回歸民間“活”起來

      湖北秭歸:讓非遺回歸民間“活”起來

      古老的制茶技藝、質樸的竹編用具、精美的峽江木雕、別致的“三閭刺繡”工藝……端午節前夕,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端出“非遺文化”盛筵,讓散落在民間的文化藝術瑰寶進景區、進社區,見人見物見生活,在傳承中創新。
      2019-06-06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讓非遺走進游客“菜單”

      6月8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8日當天,上海有100處文物建筑將向公眾免費開放,向市民和游客發布的40條夏季文化旅游推薦線路中,有12條線路與非遺有關。
      2019-06-06
    • 桂風壯韻:廣西舞蹈《打扁擔》榮獲第十八屆群星獎

      桂風壯韻:廣西舞蹈《打扁擔》榮獲第十八屆群星獎

      5月30日晚,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第十八屆群星獎在上海正式落下帷幕,廣西選送的舞蹈《打扁擔》榮獲全國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項——“群星獎”。
      2019-06-06
    • 安徽建四級非遺保護體系 傳承5700余項非遺項目

      中新社合肥6月5日電 (記者 張強)記者5日從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截至2018年,安徽共有3項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項目5699項;有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
      2019-06-06
    • “非遺”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地的中國經驗

      編者按:農業文化遺產是融經濟、生物、技術、文化、景觀為一體的復合系統。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的最早響應者、積極參與者、成功實踐者、重要推動者、主要貢獻者,10多年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取...
      2019-06-05
    • 百余件“川派”非遺精品亮相成都

      百余件“川派”非遺精品亮相成都

      中新網成都6月4日電 (岳依桐)銀花絲、漆器、蜀錦、蜀繡、青神竹編、綿竹年畫……4日,作為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省非遺宣傳展示主場活動之一,《巴蜀工坊—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創新成果展》在成都啟幕,百余件“川派”...
      2019-06-05
    • 非遺”唐卡”的產業化扶貧之路

      有著“藏畫之鄉”之稱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位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板塊交錯處,地形復雜,境內溝壑縱橫,特殊的區域環境使得同仁縣封閉、落后,是青海省15個深度貧困地區之一。
      2019-06-05
    • 讓古籍善本成為“自帶流量”的文明瑰寶

      一本好書,一座富礦。對待文明遺珠般的古籍善本,我們始終謹記“盛世修典、和世存典、亂世毀典、末世忘典”的古訓。
      2019-06-04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馬頭琴:從邊陲走向國際

      “中國文化繁花似錦,蒙古族馬頭琴作為中國邊疆游牧民族的藝術文化,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如今走出國門,非常受國外觀眾和藝術家的喜愛。”4日,來自日本的馬頭琴藝術家依拉娜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2019-06-04
    • 西北五省區非遺在敦煌集中展演

      新華社蘭州6月4日電(記者張玉潔)“絲路記憶·西北五省區非遺展演活動”3日在甘肅省敦煌市開幕。活動集中展示了甘肅、陜西、寧夏、青海、新疆五省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2019-06-04
    •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正式實施

      6月1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下一階段,福建將開展一系列學習貫徹、普法宣傳活動,更好地利用《條例》指導非遺保護、保存工作。
      2019-06-04
    • “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發布

      “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2019)”5月30日在上海社科院發布。藍皮書分為7冊,聚焦上海文學、文化、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電影產業、文化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在準確把握2018年上海各文化領域發展最新態勢的基礎上,...
      2019-06-04
    • 《遵義叢書》:把散落的文化遺珠串起來

      耗時4年、被譽為貴州遵義《四庫全書》的《遵義叢書》,日前正式出版發行。這部集腋成裘的《遵義叢書》,用210冊的古籍將遵義在中華民族歷史演進中的地位及其對于中華文明的貢獻清晰地呈現給世人。
      2019-06-04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