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霽翔廣州講述“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中新網廣州5月24日電 (記者 程景偉)“單霽翔EMBA專場”活動24日下午在廣州大劇院舉行,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面向觀眾講述“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2019-05-30
    • 民族民間舞是中國舞蹈的根

      昨晚,濃濃蒙古族風情洋溢在上海保利大劇院的舞臺,草舞、水舞、馬舞、羊舞、摔跤舞、珠嵐舞,或優雅靈動或氣勢十足,讓觀眾沉浸在草原美景中。
      2019-05-30
    • 成都發現唐明清三代城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宣布最新考古成果:在青羊區通錦橋附近發現唐代、明代、清代三個時期的城墻,為研究成都古城墻不同時期的變遷過程、位置和修建方式,以及成都城市與社會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2019-05-30
    • 非遺保護新手段:從“活起來”到“火起來”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融入傳統特色,又要融合時代需求。走向市場是非遺推廣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非遺與市場結合,會碰撞出哪些火花?在市場化過程中,如何實現非遺傳承“不走樣”?
      2019-05-30
    • 非遺元素讓“群星”更鮮活

      苗歌、舞龍、剪紙……在熠熠生輝的群星獎舞臺上,不難發現,非遺一直是扮靚群星獎的重要元素之一,不管是舞蹈、音樂還是戲劇、曲藝,來源于生活、服務于人民的群星獎作品通過非遺元素的點綴,使傳統文化與百姓生活風貌詳盡展現。
      2019-05-29
    • 重慶白鶴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日前,以“水文化遺產與人類文明”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涪陵召開。據悉,會議將推動白鶴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前相關申遺工作正有序進行。
      2019-05-27
    • 《新·磧口宣言》發布 重視古村鎮的數字化工作

      《新·磧口宣言》發布 重視古村鎮的數字化工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呂梁5月24日訊(記者 魏金金)14年前,山西省建設廳等單位聯合一批專家學者在磧口古鎮研討并發表了我國首個關于古村鎮保護與發展的宣言《中國古村鎮保護與發展的磧口宣言》,14年后的今天,在總結中國古...
      2019-05-24
    • 古籍善本何以為文化續脈,為時代添彩

      據全國古籍普查工作的統計,我國現存成書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約20萬種。在如此汗牛充棟的海量古籍中,哪些書算是善本,哪些書不算善本,是一個變動不居的范疇,也是一個難以估量的數據。
      2019-05-24
    • 非遺傳承要繃緊“品牌”這根弦

      這幾年,以往鮮被關注的非遺項目,越來越頻繁地走進大眾視線。從亮相文博展會到非遺進校園,再到各地此起彼落的非遺微視頻大賽,借助新的傳承理念與傳播媒介,非遺如今確實“火”了起來。
      2019-05-24
    • 北京:胡同修繕,別再一貼了之

      北京:胡同修繕,別再一貼了之

        北池子23號門樓貼了簇新的仿古磚貼片以后,古樸風貌被破壞,給人不倫不類的感覺。  東四六條26號,朱旭修繕的老門樓,老磚基本保留,風化的磚被替換成了新的仿古磚。  東四六條26號,用剔除法修繕的老門樓,新舊對比一...
      2019-05-24
    •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再現眾星捧月之“最早中國”

      二里頭遺址博物館位于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遺址保護區南約300米,占地200余畝,總建筑面積約3 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 3億元,將于今年10月正式開館。
      2019-05-24
    • 盜到文物無法出手只能分贓:西晉瓷碗當了煙灰缸

      “原來弩機長這樣,做工真精良!”今年“五一”期間,在江蘇省宜興市博物館內,一件西晉時期的青銅弩機吸引了觀眾駐足圍觀。被觀眾紛紛稱贊的青銅弩機,是宜興市博物館新上的文物,觀眾能夠大飽眼福,還要“感謝”三名盜墓賊。
      2019-05-23
    • 不能用家庭作坊思維傳承“老字號”

      5月20日,河北省第一批“燕趙老字號”“古代貢品”保護名錄入選項目名單進行公示,共62個項目榜上有名。
      2019-05-22
    • 探訪中國原生態古窯遺址群——堯頭窯

      5月9日,記者隨媒體采風團來到澄城堯頭窯。這里處處充滿了塵封的歷史,幾經歲月風雨剝蝕,如今的堯頭窯更顯余韻悠長。
      2019-05-2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