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歷史是古裝片的壓艙石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7-21





      “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夫子的信守生命真實和歷史真實的價值觀,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中國古典戲劇藝術即便強調藝術想象和藝術虛構,也以不能在精神靈魂上失真、失據、失節為要義宗旨。即便到了不斷創新的當今時代,我們的戲劇、戲曲、古裝片還有電視連續劇依然需要恪守文化傳統綿延不絕的精魂命脈,這是作品的根。離開根,談不上創新。在玩花樣里讓藝術變得無根無脈,無據無憑,是得不償失的事。


      彰顯古典韻味,演繹歷史上的人生故事,倘若不尊重既往的基本史實,背離生活和情感的基本邏輯,而任意曲解誤解歷史,甚至人為編造捏造離譜的故事,那就是離開文藝本體精神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為了吸引眼球,追求所謂的看點,而讓思想內涵乃至藝術神韻跌落在各種形式主義的泥淖里,就是舍本逐末。尊重歷史、講求格調依然是古裝片和歷史劇的壓艙石。


      好的作品追索生命的道義和命運的起落沉浮的來處與歸處。譬如話劇《商鞅》,就寫照出古代變法斗爭中主人公身上的熱情和冷血的較量與糾葛,現實和理想的切割與拉鋸,讓我們目睹了活生生的歷史本身的復雜。相比之下,有一出寫花蕊夫人的戲,卻徘徊在花蕊夫人與孟昶、趙匡胤等人之間的多角戀情故事,將本來一個有膽有識的女子處理成水性楊花的女子形象。寫過“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的著名詠懷詩句的花蕊夫人,成為為了故事好看的犧牲品,這樣作品犧牲掉了歷史命運中人的無奈抉擇的悲劇性,只能是博人眼球的即看即丟的爽劇。


      有一點戲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多數的古裝片、連續劇和戲劇作品,都玩多角戀,都搞穿越、玄幻、仙俠,那么中國文化傳統和藝術的本源精神就會失“魂”落“魄”,觀眾的欣賞興趣和習慣就會被引領到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游戲鬧劇為上的錯亂之地。此之為鑒,不能不察!(劉恩波)


      轉自:遼寧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