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某古裝劇中嬪妃們的“一耳三鉗”,更新了觀眾對清宮戲造型的認知與想象,還有《清平樂》中曹皇后的“珍珠妝”和高度還原的鳳冠華服,充分展示了宋朝宮廷服飾和妝容的特點,讓人耳目一新。
觀眾選擇觀看古裝劇,除了給人帶來視聽覺的愉悅享受外,對傳統文化的向往與追溯也是重要的出發點。服裝、化妝、道具(以下簡稱“服化道”)是古裝劇的顏面,精致的“服化道”能起到襯托人物氣質、奠定劇集整體格調的作用,有助于傳統文化內涵的傳遞與審美品格的塑造。
一部電視劇選擇以古裝形式呈現,自是與故事發生的歷史時代背景有關。即使是架空歷史背景的古裝劇,也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來的,有著中華文化的根基和東方的審美韻味。因此,古裝劇的“服化道”要在敬畏歷史、尊重歷史基礎上還原中國古代建筑、人物服飾與裝扮、風俗禮儀等基本風貌,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清平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鶴唳華亭》《夢華錄》等古裝劇精致還原宋朝市井百態,展現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美食等精湛技藝,掀起宋文化熱潮。反觀《鳳囚凰》中被網友戲稱為“縫紉機頭”的女主角造型,在解讀歷史、呈現歷史上產生偏差,不協調的發髻造型與當代觀眾的審美接受有一定的距離,因而成為劇集的槽點。“服化道”細節上的不走心會讓一部原本故事精彩的劇集變得黯然失色,甚至飽受詬病。
古裝劇等古代題材文藝作品,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的藝術創作,要注重在細節中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服裝造型到道具布景,古裝劇的“服化道”要在細節真實的合力中營造真實的歷史氛圍,給觀眾以真切的觀劇感受與美的藝術追求。只有傳統文化的內核與古裝的外殼統一于細節之中,才能打造精致的古裝劇集。與其花重金邀請流量明星引發噱頭,還不如在劇本打磨、“服化道”設計上多下功夫。(劉艷妮)
轉自:遼寧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