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巧妙、一氣呵成的通關大戰,以柔美香云紗展現的纏綿情愫,雙線敘事中的夢想之光——7日晚,舞劇《詠春》登陸國家大劇院,以精妙編排與出色的演繹驚艷全場。
4月7至9日,“深圳出品”原創精品舞劇《詠春》亮相國家大劇院舞臺,成為國家大劇院“泱泱國風·舞動經典”系列演出的開幕大戲。該舞劇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出品,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專項扶持資金與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共同資助。
舞劇《詠春》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擔任編劇,韓真、周莉亞共同擔任總編導,這也是繼《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等膾炙人口的舞劇后,兩人聯合執導的又一力作。
該劇以電影《詠春》為引,創新地將武術與舞蹈融合,五大功夫門派詠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極拳、太極拳中的武學招式結合古典舞、現代舞的舞蹈特質集中呈現。
該劇主演之一張婭姝表示,武術和舞蹈的發力和節奏完全不同,此次的以“舞”演“武”是一次難度頗大的挑戰,為此演員們以前一年就開始了武術的學習和訓練,“我們在學習武術的時候把自己歸為一張白紙去重新開始。影視劇里的武打動作可以通過剪輯、變速去實現,但我們在舞臺上只有一次機會,必須經過幾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訓練,讓肌肉產生記憶,在對招時才能有本能反應。再融合舞蹈的節奏和隊形的編排,同時呈現出武術的力量感和舞蹈的美感。”
據介紹,劇中的“葉師傅”、主演常宏基為了演好劇中超燃的18分鐘宗師對決場景,每天花超過6個小時練詠春,再花4個小時練習舞蹈動作。韓真表示,“希望舞臺的表現達到讓武術行家也能認可的程度,不僅僅展現招式,要表現出武術本身對抗的美感。”
與“詠春拳”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香云紗”在該劇中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僅被用在演員們的服飾制作上,其制作過程也被藝術化地展現于劇情中。談及這一元素的運用,韓真表示,“在強敘事的狀態下,希望能讓觀眾有喘口氣的感覺,在節奏和感受上進行一個更柔軟舒展的處理,香云紗就很好地起到了這個作用。演員穿著香云紗去做武術動作,面料本身那種與眾不同的柔美飄逸,它獨特的光澤感,可以讓演員的動作線條更具有流動性,產生一種很特別的美感。我覺得從演員的精神面貌和整個服化道來說,中國武學應該是非常時尚的,香云紗可以在這個層面提升武術的審美。”
雖然運用了“葉問”這一深入人心的IP形象,但不同于以往的文藝創作,《詠春》不是一部“單純講述一代宗師英雄故事的舞劇”。其內容上采用的雙線敘事獨到而巧妙,“戲外”的《詠春》劇組與“戲內”赴香港打拼的葉問兩條線索在劇中并行展現,兩個故事承載的“拼搏精神”于同一方舞臺上在不同時空中同頻共振。
“我們套用了拍攝《詠春》電影的方式,用南下打工的‘大春’這樣一個小人物的拼搏與劇中‘葉師傅’在香港的成長經歷,在戲里戲外建立了情感的勾連和共鳴。”周莉亞介紹,劇中人物‘大春’的原型,來源于深圳電影制片廠的一位老圖書管理員。“他把上映過的每一部電影都整理了資料包。資料包里有當時的宣傳文案,也有很多劇照,這些東西深深打動了我。”
“雙線敘事的結構,兩個時代的故事與人,在劇中彼此呼應和共振,這個故事因‘英雄’而來,由‘追光者’而展開,最終落在‘理想’,這與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脈相承。”馮雙白說。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