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以明星導師為最大看點,他們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屢屢引發熱議。在好幾檔節目中,一些導師不專業、“和稀泥”的態度激起了觀眾的強烈不滿,另一些導師則因為專業的講解、認真嚴肅的評審態度而“圈粉”無數。
觀眾對導師的好惡選擇,引出了幾個更深層的問題:為什么一檔綜藝節目需要導師,這個角色設立的初衷是什么?除了娛樂以外,觀眾對于綜藝節目還有怎樣的訴求?專家指出,眼下綜藝節目涉及的文化領域越來越多元,為觀眾了解各種流行文化和文藝形式打開了一扇窗;觀眾在“看熱鬧”之余,更希望看明白個中“門道”,習得相關的知識和鑒賞能力。僅靠“流量明星”加上一些“爆點”的模式,顯然難以回應觀眾的專業期待。
甄選不專業、點評無“干貨”,“和稀泥”的導師引發不滿
在最近熱播的一檔街舞綜藝節目中,導師的表現成了觀眾爭議的焦點。流量明星易烊千璽作為節目導師,一開始如同“好好先生”,選手來一個晉級一個,卻幾乎沒有從專業角度給出任何點評。當發現名額不多的時候,他又讓每一位選手待定:“您跳得特別好,但是毛巾 (晉級用的道具) 數量有限……”他的表現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很多人批評他“根本不配做導師”。放在平時,或許會有人用“善良”“心軟”來維護這位年輕明星。但這次真正“惹惱”觀眾的,是他身為導師,在甄選時不專業的態度。
其實,在節目中“和稀泥”的導師并不在少數。在二選一的晉級中,觀眾除了關心輸贏之外,更想知道勝出的選手表現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但是一些導師往往從職業、性別、故事出發,因為選手的“不容易”而表示支持,表態的理由中唯獨沒有技藝方面的分析。在此前一檔表演競技節目中,宋丹丹的選擇幾乎一邊倒地向喜劇演員傾斜,卻很少具體評析選手的表現,甚至在投票前先考慮“現在比分多少了”,她的態度也受到了觀眾詬病。
導師區別于嘉賓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于選手,是專業引領;于觀眾,是講解釋惑。只是在娛樂經濟、粉絲經濟的影響下,很多節目中導師的作用被“帶偏”了。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吳保和指出,從近年來綜藝節目的整體情況看,不專業的導師越來越多。很多節目邀請流量明星來充當點評的角色,在專業領域勢必會少一些底氣,并因此而怕得罪人、不敢放開說,只能“和稀泥”:“真正有些嚴肅專業的意見,不僅不熱鬧、不好玩,有時候還會傷人。”相比之下,劉歡在幾檔歌唱類節目中樹立起“高標準、嚴要求”的權威,每次點評都“干貨”滿滿,因而在觀眾中積攢下良好的口碑。另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央戲劇學院的教師劉天池,她在一檔節目中的身份是表演指導,一開始并沒有作為主要嘉賓出現。但由于她的專業講解部分很受觀眾喜愛,節目后來特意增加了她的出鏡率。
增加知識性,節目才能對不斷“進階”的觀眾保有吸引力
觀眾會被專業的導師“圈粉”,對不專業的導師“吐槽”———這樣的現象背后,我們可以看到,大眾對于綜藝節目的訴求不僅僅止于娛樂。如何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藝術鑒賞能力,來更好地欣賞表演,正成為越來越多觀眾對節目的期待。
節目在變。眼下,綜藝節目涉及的文化領域越來越多元,其中不乏歌曲創作、表演、說唱、街舞等從前很少在大眾面前進行展示的內容。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宋維才告訴記者,自己曾推薦學生觀看一檔表演類綜藝節目:“它雖然有別于專業的表演教學課,但是從點評,到幕后的化妝,再到準備現場的拍攝,都可以讓人了解到很多專業性的內容。”鏡頭之外,一段成功的演出背后有哪些必不可少的環節?怎樣能夠算是高超的演技說唱包括哪些技巧?街舞分什么種類?導師們所承擔的,正是專業引領和知識普及的功能。
觀眾也在變。當然,不同類型的節目會有不同的細分觀眾,《中國詩詞大會》《最強大腦》和《中國新歌聲》的觀眾群體,對知識性的需求必然存在很大差異。但宋維才指出,即便是對于偏娛樂性的節目,如今的觀眾也有了更深層次的需求。因為在近年迅猛發展的綜藝真人秀浪潮中,觀眾積累了大量的觀看經驗,審美的標準有了整體提升,在“看熱鬧”之余還希望“看門道”的人越來越多。要在今天對觀眾有吸引力,綜藝節目應當更多地拓展自身的“維度”,而增加知識性,承擔起藝術普及和教育的功能,則是其中的重要一點。(錢好)
原標題:綜藝節目,能否回應觀眾的專業期待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