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2018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發言嘉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邵希煒 攝
4月22日,主題為“向愛而生”的UP2018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以下簡稱UP大會)在北京舉辦。騰訊首次對外提出“新文創”的全新戰略構思,并邀請11位來自全球各地的作家、導演、編劇、影視制片人、游戲制作人、設計師、視覺藝術家、作詞人等知名人士,在現場分享他們關于文化創作、IP打造的經驗與思考。
新文創:面向未來的數字文化生產方式
“什么是新文創?概括來講,就是一種更加系統的發展思維:通過更廣泛的主體連接,推動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的互相賦能,從而實現更高效的數字文化生產與IP構建。”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在開場致辭中說。
程武認為,對人類社會而言,科技和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它們塑造了我們的歷史,也決定了我們共同的未來。
為什么說進入新階段?程武認為理由有三。首先,互聯網的發展進入全新階段。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互聯網的普及率已經超過50%,中國已經達到55.8%,基本實現了對多數人群和地區的覆蓋。程武認為,這種普及和覆蓋還在繼續,互聯網正在與更多人的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其次,在互聯網在中國高度普及的基礎上,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創作生態已經初具雛形,這一方面普及了IP的概念,讓產業跨界協同成為行業共識;另一方面,隨著胡來那我的創意接入平臺,也改善了無數創作者的生活。第三,是新技術的驅動力加大。
“以上三個緯度的變化與征兆,都在提醒我們,數字文化絕不是簡單的把文化進行數字化和網絡化,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方式。”程武表示,“在這里,我想稱它為新文創。”
對于新文創的構思與理解,程武介紹了自己的三點思考:
第一,新文創時代的數字文化,核心要從內容升級為體驗。體驗就是“內容+形式”,不但要有好的內容,而且同時還要有好的形式。第二,新文創時代的數字文化,是可以廣泛參與的,而且是動態發展的。第三,新文創時代的數字文化,追求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的良性循環。
程武最后表示,“一個產業發達、文化繁榮、價值廣泛的數字文化中國能為世界帶來什么?最直觀的,就是一個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故事、形象,一個個有感染力的IP。”
專家齊發聲:文娛產業發展仍需內容為王
在UP大會上,還有多位嘉賓分享了他們關于文化創作、IP打造的經驗與思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他們都非常重視內容在推動文娛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英國作家,美劇《紙牌屋》執行制片人Michael Dobbs表示,現在是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黃金時代。他認為,科技的發展并沒有影響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例如電影產業、表演戲劇等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他還表示,在好萊塢之前,中國就已經推出了很好的文娛作品,他也希望未來能欣賞到更好的中國作品,“就像中國的觀眾喜歡我們的作品一樣。”
日本株式會社KADOKAWA專務執行董事井上伸一郎分享了大量自己曾經參與的經典IP的相關故事,包括《五星物語》、《新世紀福音戰士》、《高達》系列、《穿越時空的少女》、《秒速五厘米》和《妖貓傳》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經典作品。對此,井上伸一郎強調:“做內容最重要有三樣方針,那就是對作者的愛、對作品的愛和對粉絲的愛”。
《阿凡達》視覺特效動畫師Andrew R. Jones在演講中講到, “其實在我們大片當中有兩點非常重要,一個就是視覺效果,還有就是故事情節。故事情節是對于一個電影成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視覺效果很好,故事一點不吸引的人,這部電影是一個巨大的失敗。但是你這個故事情節非常引人入勝,但是視覺效果乏善可陳,同樣也不會吸引觀眾到電影院去觀影。”
好萊塢知名編劇、導演和制片人David Goyer做了名為《從IP到大熒幕:如何讓角色更鮮活》的演講,分享了如何去塑造蝙蝠俠這個超級英雄形象。David Goyer說:“好的故事情節,人物和現實當中建立共鳴和聯系,不管是超級英雄,或是反派人物,必須要與人有共鳴。”
蝙蝠俠系列作品開創者Michael E. Uslan在《全球化驅動下的數字內容生產》談及如何找到好的故事。Uslan表示,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的童話故事或者歷史中,都有很好的故事素材。“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好的素材,展現給世界。” Uslan還提到,現在全世界需要中國的超級英雄角色,我們也希望聽到中國除了《西游記》以外,其他超級英雄的完美故事。
此外,“新東方主義”視覺藝術家葉錦添、《英雄聯盟》首席設計師“鬼蟹”、“吃雞之父”《絕地求生》游戲制作人 Brendan Greene、好萊塢知名編劇David S. Goyer、“偶像劇教母”柴智屏、知名作家馬伯庸、著名作詞人方文山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另據記者了解,4月23日,騰訊還將集中發布旗下游戲、動漫、文學、影視和電競業務的業務策略與最新產品動態。(記者 邵希煒)
原標題:多國專家:新文創業態下 文娛產業仍需堅持內容為王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