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真人秀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的播出,令偶像藝人背后蘊藏的巨大市場空間成為行業熱議話題,尤其是藝人所處的經紀公司,成為市場和資本關注的新熱點。
未來,國內藝人經紀行業能否借鑒好萊塢經驗,出現諸如美國創新精英文化經紀有限公司(Creative Artists Agency,簡稱CAA)這樣成功的大型經紀公司?日前,在北京舉行的“好萊塢藝人經紀模式全解析——中美行業經驗交流會”上,來自影視娛樂業相關領域的行業專家,就目前的國內藝人經紀市場現狀進行了一系列討論,并就如何解決當下國內藝人經紀行業存在的問題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好萊塢經驗值得借鑒
談到藝人經紀,不得不提CAA。作為好萊塢娛樂經紀行業的標桿,CAA以創新的經營管理方式,對藝人經紀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推動了整個好萊塢影視產業的變革。
交流會現場,知名投資人曹海濤介紹了CAA在經營管理及業務模式方面的經驗。如“項目打包”模式,CAA不再只局限于為某部影片提供一兩個明星,而是提供一個完整的打包服務:除了導演和演員,還有項目策劃,以及作家、編劇、制片人,全部打包捆綁與好萊塢影視公司合作,由此增強自身的議價能力。同時,CAA還成功為導演、演員爭取到先期總票房的分賬形式,即電影公司得到票房收入后,不再去除稅費等支出,就按比例支付演員和導演的薪酬。這種分賬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為導演和演員爭取利益,直接提升了好萊塢明星的片酬。
在曹海濤看來,目前中國藝人經紀行業整體專業化程度不高,經紀公司規模普遍較小,在經營模式和業務開發方面可以嘗試借鑒CAA的成功經驗。值得一提的是:“CAA采取專業且完全分離的業務模式,經紀、管理和制作各項業務分離。這一點與中國藝人經紀公司有所不同——目前國內的制作公司和經紀公司往往并行,比如華誼兄弟,自身既是制作公司,同時兼具經紀代理,如此一來很難為藝人爭取到最大的利益。”曹海濤說。
品牌、專業化服務是行業關鍵
娛樂市場研究專家雷鳴將中國現階段經紀行業的運作模式概括總結為“保姆+菜市場”模式。“由于這一行業的進入門檻很低,行業分工及專業化水平程度不高,因此,行業整體呈現出魚龍混雜的狀態。”雷鳴表示。
友戲APP聯合創始人賴聲銘認為,目前中國藝人經紀服務市場呈現出市場集中度較低、分散化程度較高的特征。行業內存在的小作坊式操作使經紀人行為帶有濃郁的個人色彩,尤其是大部分從業者并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僅憑借和藝人的同學、家人等親近關系開展經紀業務,由此也導致行業很難形成成熟的娛樂經紀體系。“對比好萊塢,中國藝人經紀公司的良性發展,一定要建立在專業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品牌的建立基礎上。”
根據多年來在娛樂行業領域進行數據分析的經驗,艾漫數據總裁曹永壽認為,在藝人經紀這一領域,大數據算法的應用逐漸發揮出越來越積極的作用,依托大數據進行輿情監控、風險規避、商業預估、粉絲運營等,對藝人和經紀公司都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曹永壽表示,經紀公司通常需要快速捕捉行業變化趨勢,而大數據恰好可以使藝人、經紀公司、影視公司在決策上少走彎路。不過,他坦言:“在未來市場,大數據是很好的輔助工具,但最后的決定還是要依靠從業者專業的敏感嗅覺。”
行業發展路在何方
盡管CAA的創新運營模式為整個藝人經紀產業提供了一個可學習借鑒的模板,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不考慮中國本土情況,直接照搬其經驗并不一定會成功。麥銳傳媒CEO王叢強調,必須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結合經紀公司自身的藝人資源進行創新,才能催化新的經紀業態產生。
實際上,對于中國目前影視行業領域普遍存在的制作公司與經紀公司并行的情況,業界早已提出質疑。記者注意到,2017年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已經開始嘗試將經紀業務逐漸剝離,從而專注內容制作。這樣一種側重于分工精細化的運行模式,是否會成為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賴聲銘認為,從目前對市場情況的判斷來看,想要實現制片和經紀業務的完全分離難度較高。現階段,藝人對經紀公司的認可還是建立在該公司的制作能力基礎上。“產業分工沒達到一定細化程度之前,藝人經紀很難完全脫離內容制作行業。未來如果以生產為主營業務的影視公司能夠專心制作,并且能夠從中獲取到較高利潤,那么行業的集中度也會越來越高,影視制作公司自然不需要既投身制作又兼顧經紀業務。”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隨著影視娛樂市場的成熟度越來越高,藝人經紀的專業化程度也會隨之提升,這一行業仍然具備巨大的上升空間。王叢也對中國藝人經紀行業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在他看來,今年將是經紀行業最好時代的開始。“《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兩個以打造偶像團體為目標的綜藝節目的出現,證明了中國藝人經紀行業正在慢慢步入工業化。尤其是這兩檔選秀節目弱化了個人,突出廠牌的競爭,這背后凸顯出的正是藝人經紀公司的價值。”(于帆)
原標題:業內專家探討藝人經紀行業前景 亟待擺脫“保姆+菜市場”模式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