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旺季里的三大新型消費陷阱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4-28





      隨著演出旺季的來臨,各類演出購票陷阱也層出不窮。消費者或是購買的演出門票變成官方預購名額,或是轉發抽獎遭遇詐騙,即使最終拿到票進場,也有黃牛謊稱工作人員收票另售。這些演出消費陷阱不僅種類繁多,技術也在不斷升級。對于消費者來說,從正規渠道購票,發現問題及時維權,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最佳方式。


      門票“變臉”


      熱門演唱會門票向來是市場中的搶手貨。日前,周杰倫演唱會成都站門票一經開售便被搶購一空。地表最強App、大麥網、永樂票務等官方指定的演唱會銷售平臺上,該站演唱會的門票均顯示為缺貨、已售罄狀態。然而,為了搜尋到可購買的門票,一些消費者卻步入了陷阱。


      據悉,有消費者在百度糯米平臺上登記了信息,在4月21日上午收到“開始補票銷售”的信息后,便立即點進短信里提供的網站鏈接,進入到了購票頁面。產品注明門票價格為800-999元一張,該消費者花費1998元購買了兩張門票,并收到支付成功的短信,但當消費者向客服人員咨詢具體何時到何處取票時,卻被告知自己購買的不是演唱會門票,而是官方周邊產品及門票預購權。


      “購買時產品顯示為門票,支付短信通知的也是成功購買演出票,最后卻變成了期權,這是在誤導消費。”該消費者表示,從購票時的截圖就能看出,購票說明里面注明取票方式、支付方式等內容,并沒有提示說“官方周邊及預購權”的信息。另外,在支付短信里,也顯示為演唱會的“演出票”,而在演出信息一欄,則標注著取票地點,以及官方周邊和門票將于演出前兩天到指定門店領取。


      而當該消費者再次登錄產品頁面時,卻發現產品內容已經進行了修改。價格修改為760-999元,在演出信息一欄中也新增了“注意,此為官方周邊&預購權”的提示。但是對于此前購票時遇到的誤導問題,該消費者也向平臺進行了投訴。


      “抽獎”把戲


      信息時代,網絡在生活中的滲透無處不在,而在諸多的網絡信息頁面,轉發抽獎送禮物對于消費者來說并不陌生。記者在微信中以演唱會抽獎為關鍵詞搜索,便看到諸如“周杰倫珠海演唱會門票免費送”、“歡樂抽獎贏張學友演唱會門票”等鏈接。在一些消費者看來,這種鏈接不過是看到了隨手轉發而已,然而,這其中也暗藏著不少風險。


      消費者陳女士向記者反映,此前在微信看到有轉發抽獎陳奕迅演唱會內場票的鏈接,點開后需要先報名,并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參與抽獎。誰知不到一天卻被告知抽中獲獎,需要提供個人身份證,綁定銀行卡,并回復動態驗證碼,以此來核實票面信息,“一提到綁定銀行卡我就警惕了,既然是抽獎贈票,根本不需要提供這么詳細的信息”。


      因此上當受騙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在微博中,有賬號歸屬信息為“大麥網在線售票”的“麥小艾票務”,通過轉發抽獎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目光,而當有消費者咨詢購票信息并付款后,“麥小艾票務”卻表示需要在支付票款的二維碼中再次輸入3883的激活碼,事實上即再次轉賬3883元。據悉,大麥網并未在微博上授權任何人私下售票,而網絡中稱在“麥小艾票務”處上當受騙的消費也不在少數,目前,該賬號已改為“麥馨馨票務”,仍在經營轉發抽獎送票以及售票活動。


      票根“另售”


      買票的過程一波三折,經過層層驗證進入演出場地,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松警惕,因為演出場地內同樣有黃牛的身影。


      “為了避免擁擠,我和朋友很早就到達體育館驗票進場,不想卻有自稱是工作人員的黃牛前來收票。”消費者崔小姐向記者表示,黃牛帶著對講機與耳麥,說演唱會有互動環節,互動的粉絲按照票面座位號進行抽取,“我想著已經進場票就沒什么用了,便和幾個朋友把票給了這位‘工作人員’,不想卻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糾紛”。據悉,當演出快要開始時,有三位消費者拿著崔小姐給出的票根要求讓座,崔小姐表示票根被工作人員收走,并拿出了拍攝的那位“工作人員”的照片,隨后場地執勤負責人帶著后來的三位消費者離開,演出現場也根本沒有抽獎環節。但是讓崔小姐不解的是,已經被撕去副聯的票根如何可以被再次使用,謊稱是工作人員的黃牛又是如何進入體育場館內的。


      記者查詢發現,有相似經歷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有些是場內安保人員“借”票根帶人進場,事后便將票根歸還,還有一些則是進場后有“工作人員”以抽獎的名義收走已被撕去副聯的票根,有部分消費者便會因此引發糾紛。


      消費提示


      問題及時反饋 維權把握時機


      隨著近些年來演出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容,所產生的消費糾紛也逐漸增多。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的在線票務平臺數量超40家,囊括一級票務市場、二級票務市場、二手交易平臺等。但是由于演出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尚未完全打通,導致演出購票市場問題頻現。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虎表示,面對票務消費中的問題與糾紛,最重要的是明確權責歸屬。以購買的門票變成預購權為例,平臺未對商品包含內容做出充分解釋,應該以保護消費者利益為先的方式妥善解決問題,而消費者在此時最先要做的就是保留好所有的購票證據,“消費者要敢于維權,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投訴,便于相關部門集中查處,挽回損失”。


      據悉,就購買的門票變成預購權一事,銷售平臺表示在銷售的產品中確實存在疏忽,在產品介紹中未清楚表述,目前已進行了修改,并且對該消費者進行了退款。


      專家指出,熱門演出票需要從正規的一級、二級票務平臺購買,即使出現問題也有一定的消費保證,但是對于抽獎轉發送票最終中獎的情形,要謹慎提供個人信息,凡需要另行付費或者綁定銀行賬戶的,都有較高的詐騙風險。拿到門票后要妥善保管,不隨意轉交他人,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糾紛。(盧揚 王嘉敏)


      原標題:演出旺季里的新型消費陷阱


      轉自:北京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又一起!連云港多家化工企業隨意排污 觸目驚心! 又一起!連云港多家化工企業隨意排污 觸目驚心!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