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紀錄片整體欣欣向榮 巨大市場潛力逐漸顯現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03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產紀錄片進入大眾視野,以多樣的題材和形式為觀眾獻上一場場精神盛宴。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從2012年開播就風靡大江南北,第二季再創收視熱潮,至今已播出了三季,成為紀錄片品牌化的經典案例;《我在故宮修文物》從2016年開始先后登錄央視九套和互聯網平臺,豆瓣評分高達9.5分,實現了紀錄片網絡傳播的新高度;《航拍中國》《大國外交》《超級工程》《創新中國》《大國重器》等系列紀錄片的播出,更是掀起了國家題材紀錄片的新熱潮;今年年初,首部登上院線的國家題材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上映當天成為中國紀錄電影首日票房冠軍,一個月內票房突破4億元,成績斐然;更有《茶界中國》《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在呈現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同時,展現出紀錄片細膩與溫情的側面。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紀錄片的邊界、類型與產能、產值”論壇,同時發布了《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而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國際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與傳播論壇2018”,并發布了《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兩份報告提供了多種數據,對中國紀錄片目前的發展與突破表示了肯定,但同時也指出了亟須改善的部分。


      1.紀錄片總體發展欣欣向榮


      從整體來看,2017年中國紀錄片發展欣欣向榮。各個題材紀錄片漸次涌現,觀眾接受度和口碑逐漸增加,其背后是中國紀錄片工作者的堅定付出,他們帶著對紀錄片的期望勇敢探索,頗見成效。


      2017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39.53億元,年生產總值為60.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15%。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指出:“中國紀錄片已形成一個以專業紀錄頻道、衛視綜合頻道為主力,以新媒體為重要支撐的基本格局。”衛視紀錄片開始呈現出季播化和品牌化的特點,主旋律電視紀錄片也開創了一番天地。紀錄片以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特質逐漸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另一方面,中國紀錄片的價值和市場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目前仍存在遭遇低估的問題。從市場角度來看,新語境下的全領域產業數據統計困難,產業數據的嚴重被低估導致紀錄片整體市場不被看好,從而失去了更多回饋的可能性。與市場相對應,被思維定式所局限的還有創作者的身份與來源。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指出,有潛力的人才資源如果能夠被合理發掘利用,我國紀錄片產業將新作不斷,類型、數量、質量都有機會得到更快提高。


      2.院線紀錄電影成績不俗


      最近一年,院線紀錄片巨大的市場潛力在初步探索下開始逐漸顯現。2017年共有44部紀錄電影通過審核,同比增長37.5%;9部中外紀錄片進入院線,同比增長50%;紀錄電影總票房為2.6億元,從數量到票房都突破了歷史紀錄。


      作為中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證的“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自2017年8月14日在國內公映以來,以1.7億元的票房打破國內院線紀錄片票房紀錄,成為2017年中國紀錄電影票房冠軍。在紀錄電影《二十二》的帶領下,中國紀錄片已經迎來了院線時代。取材自社會現實的紀錄片,充滿了多樣化視角,如《生門》《零零后》《極地》等,從醫患關系與生命教育、兒童教育與心理,到藏區故事與人文,逐步打開了紀錄片題材的更多扇門,開啟了紀錄片發展的新紀元。院線紀錄電影的熱度一直延續到今年,從《厲害了,我的國》開始,保持升溫的趨勢。


      對于2018年這部創造票房奇跡的紀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何蘇六表示:“這是影像的極致化表達,打造了大屏化的國家成就影像奇觀,電影就是一個夢幻的東西,其實在看電影的時候,會感受到很不一樣的內在。”


      而對于沒有成功進入院線的作品,何蘇六表示:“并不是所有的紀錄電影都是高品質,質量不是很好就不上。”紀錄片《二十二》的導演郭柯則表示:“紀錄電影的宣傳發行需要針對性策略,只有有針對性地聚攏受眾群,才能得到良好的傳播效果。”郭柯認為,眾籌、點映、建立觀眾微信群等方式,對《二十二》的傳播產生了積極推動。


      在實力漸顯的情況下,嚴肅真實的紀錄電影應該得到更多發展空間和成長機會。部分優秀紀錄片遭到忽視,同時往往是娛樂化、商業化的影視作品占據著更多媒介資源。2016年年底上映的電影《生門》,實際獲得的排片量不到1%,而且大部分被安排在了冷門時段。未來,紀錄電影宣發技巧需要與制作水準同步提升。


      3.借助新媒體力量發展


      媒介技術的進步更迭在世界紀錄片行業都引起了廣泛的影響。2017年,美國探索傳媒集團加入數字新媒體大潮,收購斯克里普斯網絡互動公司,向新媒體、特別節目和產業發展……網絡與新媒體的出現拓展了紀錄片的傳播渠道,打破了有限公共資源的藩籬。


      在這樣的媒介技術驅動下,中國紀錄片從業者已經開始采取行動。2017年紀錄片總點擊量為90.5億次,互聯網視頻點擊活躍的紀錄片共計2631部,雖然與熱門網絡影視劇和網絡綜藝相比仍有差距,但紀錄片已逐漸活躍在網絡平臺,并在青少年喜愛的彈幕網站中站穩了腳跟。網絡媒介對于紀錄片傳播與發展的助推作用也開始顯現。


      在新媒體背景下,培育IP、發展IP成為新的紀錄片制作潮流。福斯傳媒集團中國區節目及制作總監王雁表示,如何在大品牌下打造獨立IP,是當下面臨的一個問題,國家地理在求新求變的同時,持續保有其DNA,跨媒介進行360度傳播。騰訊視頻“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一份美食IP“風味人間”的創意和制作在“國際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與傳播論壇”上也獲得了極大關注。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干超表示,紀錄片項目的IP開發需要把優質的內容、忠實的觀眾、認同品牌的廣告主結合到一起,才能把品牌效應推到最大化。


      此外,短視頻成為紀錄片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何蘇六表示:“短視頻是影像化的微博,從微觀上來講,它成為個人生活的記錄;從宏觀角度來講,就是彌補自上而下的宏觀敘事,拼接在一起就成為時代的景觀,通過文字和圖片以外的方式來記錄時代的側影。”(記者 牛夢笛 通訊員 路靜怡)


      原標題:中國紀錄片 巨大市場潛力逐漸顯現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融媒體情境下的新紀錄片:被嚴重低估的產業

      前幾年,《喜馬拉雅天梯》《我們誕生在中國》《生門》《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若干中國紀錄電影進入院線。雖然,電視和新媒體紀錄片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仍被專家評判為一個被中國市場嚴重低估的產業。
      2018-04-12
    • 市場破冰見暖 中國紀錄片“院線時代”到來了嗎?

      “作為一匹市場黑馬,《二十二》取得全球紀錄片票房冠軍,這說明中國紀錄片院線時代已然來臨,中國電影市場擁有足夠空間接納紀錄片。”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指出,2017年,國產紀錄...
      2018-04-24
    •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獎提名揭曉

      近日,第九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7年度獎提名名單在北京揭曉,《戰狼2》《芳華》《嘉年華》等15部年度國產影片獲得提名。據悉,終評結果將在4月21日公布。
      2018-04-02
    • 一季度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達202億元 同比增長近40%

      據國家電影局數據,2018年一季度全國電影市場共產出票房202 17億元,較去年的144 6億元上漲39 82%。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連串持續飆高的數字之外,國產電影質量的顯著提升成為一季度電影市場的一大亮點。
      2018-04-10

    熱點視頻

    機票買得起退不起?15家涉事企業被約談竟無人到場 機票買得起退不起?15家涉事企業被約談竟無人到場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