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蛻變中的“綜N代” 慢下來的“新綜藝”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07






      在江西省遂川縣,綜藝節目很受年輕人喜愛。 肖澤龍攝


      近年來,我國綜藝市場高速發展。2007年,綜藝節目的全天收視比重僅為8.2%;到了2017年,這一數據已然增長到14%。據《2017騰訊娛樂白皮書》顯示,2017年省級衛視綜藝節目約有105檔,網絡自制綜藝節目有103檔。一眾電視綜藝或網絡綜藝,在捧紅不少明星的同時,也給“綜藝粉”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那么,面對一大波綜藝節目來襲,作為普通觀眾的你,又會中意哪一款呢?


      江西遂川縣人肖初生,是“綜藝粉”中的一員,典型的“60后”。從《綜藝大觀》《開心辭典》,到《歡樂喜劇人》《奔跑吧!兄弟》,他代表著廣大“綜藝粉”們,生活中始終有綜藝節目相伴,收看方式也不再局限于電視屏幕。一部手機或iPad等移動終端隨身攜帶,走到哪兒就能看到哪兒。


      蛻變中的“綜N代”


      一檔綜藝火了之后,第二季、第三季便隨之而來,這是綜藝圈近兩年的普遍“玩法”。由此,也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綜N代”。憑借著龐大的粉絲基礎和已然形成的品牌優勢,“綜N代”持續霸屏,占據著綜藝市場的重要位置。


      在天津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的馬昕,生活中就離不開綜藝節目的陪伴。尤其是在密集工作之后,看幾期綜藝節目,馬昕覺得簡直像打通了任督二脈,頓時神清氣爽。“不過,看多了同類節目,對其中的‘套路’也都摸清了,難免會拿新一季的內容與過去的節目對比,希望獲得一些驚喜,結果卻往往是‘換湯不換藥’,讓新嘉賓繼續玩著舊的梗。”


      的確,不少“綜N代”的觀眾都與馬昕有著相同的感受。“《天籟之戰》第二季沒有第一季驚艷了,不僅剪輯節奏有問題,編曲的新意也少了。”“《夢想的聲音》第一季的亮點在于選歌環節有懸念,到了第二季,賽制改變了,緊張感沒了,導師的互動點評也少了,節目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喜劇總動員》第二季笑點不多,全程尷尬。”……類似評論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狀況,似乎成了綜藝節目繞不過去的“坎兒”。這些建立了自身品牌的“綜N代”,也慢慢變成了單純打發時間的“下飯”綜藝。


      綜藝市場的迅速發展、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的齊頭并進,確實給“綜N代”制作方帶來不小的壓力。既要超越上一季,還要與同期的其他節目競爭,也確實是道難題。但是,難不等于無解,第三季豆瓣評分依然有9.4分水準的《明星大偵探》,就是一檔保持較高口碑的“綜N代”。作為馬昕的同事,王爽花錢充值成為芒果TV會員的動力,正來自于這檔網絡綜藝節目。“它沒有原封不動地照搬原版,而是加入了自身風格,第三季有了更多關照現實的內容。比如,《末日蜜蜂》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無憂客棧》呼吁關心自閉癥患者,這些都讓我覺得這檔節目很走心,有娛樂性,更有正能量。”王爽說。


      看來,只要“走心”,只要不斷創新,“綜N代”還是可以走出疲勞期,可以繼續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道美味的“甜點”。


      慢下來的“新綜藝”


      “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許巍用他低沉沙啞的嗓音,唱出了當下人們實實在在的需求。文化類綜藝節目和生活類綜藝節目順應了這種需求,讓人們感受到了有詩有遠方的日子,因此不斷“霸屏”。


      最近一年,從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信中國》,到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湖南衛視的《兒行千里》、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文化類綜藝節目晉升各大電視臺“標配”。它們用新穎的表現形式回歸傳統文化,觸動了最契合人們內心需求的那根“琴弦”,培養出大批忠實觀眾。


      家在河北唐山的梁麗琪,近來就成了《經典詠流傳》的“鐵粉”,每期必定按時收看。支教師生演繹的《苔》、王俊凱獻唱的《明日歌》、陳彼得解讀的《青玉案·元夕》等都是她偏愛的“心頭好”。“自古以來,詩和歌就密不可分,但以往的改編通常較為古典。在《經典詠流傳》中,則更多地與現代音樂密切結合,而且結合得特別貼切,這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梁麗琪說。“我們用最流行和最易于傳播的方式,讓那些傳世經典再度叩響當代人們的心靈。節目的立意,用8個字概括:立足當下,再造流行。”來自節目制作方的這番話,再次說明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源自何處。


      “讀”過了“詩”,再來“眺望”一下“遠方”。由《向往的生活》開始,隨著《中餐廳》《親愛的·客棧》《漂亮的房子》《青春旅社》的相繼開播,“生活類慢綜藝”達到了高潮,忙碌不停的人們由此找到了精神寄托。與玩命奔跑、斗智斗勇的“快綜藝”相比,這一類綜藝多的是暖心的閑話家常和互助互愛,而且“開一家店,養一只狗”“和你愛的人在海邊并肩看夕陽”等美好想象,傳達出人們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向往,這些都被安排在綜藝節目里,引發了情感共鳴,吸引著觀眾目光。


      當然,在這里還要打一個小小的“廣告”。由《經濟日報》和上海東方衛視攜手合作的《我們在行動》已經正式播出了,歡迎到時收看。這檔與精準扶貧有關的創新型慢綜藝節目,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火起來的“實力派”


      演藝圈有“偶像派”與“實力派”之分,而且在一段時間內,市場唯“流量”“粉絲”“人氣”為重,就是不唯“演技”“作品”,“實力派”始終火不起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演員的誕生》和《聲臨其境》敏銳地捕捉到了“演技”這個點,用“綜藝”包裝“專業”,重新喚起業界對演員功底的重視。


      《聲臨其境》總導演徐晴曾經表示,她做這檔節目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讓演員對這個行業有敬畏心。參與其中的演員朱亞文也在微博發文表示:“回顧全程,酣暢淋漓,收獲頗豐。這不是比賽,而是一場回歸。感恩每一位,期待下一次同行。”最終,《聲臨其境》收視率穩坐同時段第一,口碑零差評,芒果TV點播超10億次,話題閱讀量突破24億次。盡管播出過程中“狀況”頻出,但《演員的誕生》還是將競技的評判標準重新拉回到“演技”上來。兩檔節目的疊加效應,催生了所謂“演技類”綜藝的新模式,在專業與娛樂表達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在刷新觀眾眼睛與耳朵的同時,也讓一群純粹的戲骨、真正的藝術家憑實力圈到了“粉兒”。


      在美國工作的方芳,就是《聲臨其境》第一季總冠軍朱亞文眾多粉絲中的一個,而且在一段時間內,這也是她和國內的朋友必聊的話題。“這是檔娛樂節目,卻也有行業意義。熒屏上熟悉的面孔展現出多變的嗓音,以往‘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大咖走出幕后,都能給觀眾帶來驚喜。”方芳說,“相比過去讓明星在綜藝節目中完成各種游戲或任務,甚至靠自黑或互撕來博眼球的模式,這類節目讓演員回歸到他從事的職業本身,展現出更加自如的狀態,特別有看頭。”


      其實,在給觀眾提供飯后談資之外,這類節目也能為業內帶來新思路——在綜藝圈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下,“演技”或許可以成為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礦”。盡管徐晴大呼《聲臨其境》最后會有這么高的熱度是超出預期的,但她也坦言,不排除這類節目會成為綜藝下一個風口的可能。只是,在平臺與資金的加持之下,還要想想創新和提升的事。畢竟,你有沒有努力,直接決定了觀眾買不買賬。(牛瑾)


      原標題:一大波綜藝來襲,你中意哪款


      轉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文化評析:科技類綜藝節目需要正確的打開方式

      央視推出《解碼科技史》,從人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小故事出發,“邊聊邊玩邊看”,重新解讀科學史內容,“讓躺在教科書中的歷史活起來”;山東衛視出品《奇跡時刻》,首次將魔術與科學進行深度融合,每期節目請3組一線魔術師表演...
      2018-04-03
    • 網絡綜藝如何困中求變?快餐娛樂引發惡性循環

      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每一天都在為“互聯網+”的新業態添磚加瓦。我們一度以為,電影、電視劇、書本、音樂……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從大銀幕、電視屏幕進入移動終端,不過是傳播介質的轉移。但如今,文化市場上每天都在發生的變...
      2018-04-12
    • 綜藝節目增加知識性,才能更好回應觀眾的專業期待

      當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以明星導師為最大看點,他們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屢屢引發熱議。在好幾檔節目中,一些導師不專業、“和稀泥”的態度激起了觀眾的強烈不滿,另一些導師則因為專業的講解、認真嚴肅的評審態度而“圈粉”無數。
      2018-04-16
    • 新綜藝時代熒屏綜藝現危機 “網綜”顯超強戰斗力

      從去年的《中國有嘻哈》開始,熱門綜藝開始慢慢打上了“網生代”的標簽,伴隨著《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和《偶像練習生》等網綜先后成為輿論熱點,“freestyle”“C位出道”“pick me”等熱詞廣泛傳播。
      2018-04-28

    熱點視頻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震后10年加入新篇章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 震后10年加入新篇章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