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被業界冠以“現實題材回歸年”,有數據顯示,在今年一季度備案的276部電視劇中,當代題材高達173部,占比62.6%。但與數量不符的是,與去年同時期佳作頻出相比,今年的現實題材劇還沒出現一部口碑、收視俱佳的“爆款”,卻頻頻難逃高開低走,甚至爛尾的命運。
作品本身缺乏熱度,相反,“偽現實題材”卻成為一大熱詞在行業內外流傳。年初的《談判官》首當其沖,看似瞄準“談判專家”這一群體,卻實則又是“霸道總裁愛上我”的言情內核,被《人民日報》批為“懸浮劇”,成為“不像真都市”的典型。《北京女子圖鑒》本想講述獨立女性在城市打拼的不易,結果又變成靠戀愛、嫁人進階的狗血故事,被質疑“不像真奮斗”。還有《老男孩》里將無理取鬧當有個性,遭批“不像真性情”;《一路繁花相送》《南方有喬木》則甩不掉偶像包袱,“美顏”效果被吐槽“不像真面容”。雖然這批都市題材劇逐漸擺脫了以往的“婆媳關系”等倫理劇元素,男女演員兼具人氣與實力,更不乏一批“老戲骨”撐場,但實則“換湯不換藥”,在現實主義的“馬甲”下,樂此不疲地呈現著偶像劇的橋段。
并非現實題材劇沒有市場,去年《人民的名義》《雞毛飛上天》《小別離》等現實題材力作“叫好又叫座”,就印證了觀眾的需求。但今年同類題材卻陷入尷尬,這說到底還是資本作祟。在玄幻劇集體慘敗、IP劇失去紅利后,資本又涌向了既有市場空間又有政策扶持的現實題材作品,但短時間內卻沒有足夠多成熟的作品相匹配,名不符實的作品開始濫竽充數、填補空缺,造成了現實題材劇的“快消”現象。并不是現代題材劇天然就具有“現實主義”的基因,只有從生活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生意的角度去創作,精明的觀眾們才會真正買單。(耿愿)
原標題:現實題材劇的“偽現實”尷尬
轉自:長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