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好萊塢特效大片《頭號玩家》《復仇者聯盟3》在國內上映,震撼的視聽效果透射出好萊塢電影科技制片的超高水平。這不禁讓人回想起十年前上映的《阿凡達》,第一次大規模采用3D技術放映,讓中國觀眾認識到什么是3D電影,也掀起一股國產片3D特效熱潮。
但始終會有觀眾問,為什么我們仍拍不出像《阿凡達》這樣的特效電影呢?前些年,坊間流傳著中國電影“偽3D”“五毛錢特效”,和終端消費市場相比,技術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貢獻力似乎相形見絀。事實上,中國電影人對先進技術總是充滿著好奇與熱情,在技術成分上并不落后,但在運用上總欠一把火,折射出我們對于技術的創新與轉化能力還不夠成熟。
問題背后,是部分中國電影人對于技術的非理性認知。前幾年不少國產電影宣發都會強調“《阿凡達》特效團隊制作”,成為一種炒作的噱頭。但技術的功能是輔助電影的藝術表達,不應是一種市場的追捧與附和行為。當年,詹姆斯·卡梅隆為了拍攝《阿凡達》發明了虛擬攝影機,阿方索·卡隆為了拍攝《地心引力》發明了“宇宙燈箱”。反觀我國,不少電影導演卻是急于拿到了現成的技術,再去考慮制造什么效果。這種思維并不利于技術與藝術的契合,花高價錢買來的技術無法有效轉化,很可能淪為“五毛錢特效”。
更深層的原因,還是中國電影“手工作坊”制作模式下對于技術研發的缺失。在工業化體系成熟的好萊塢,一部電影制作團隊分工明細、各司其職,且有著十分規范嚴格的操作及薪酬標準,因此在電影技術上,有專門或定制的研發團隊,同時有合理比例的資金來保障技術的運用。但在國內,往往一個導演、制片人或者演員的作用占據半壁江山,而非整個電影工業流程在主導。這種情況下,電影制作中的技術研發缺乏針對性,運用形式粗放,資金更多流向導演、明星,也壓縮了對技術的投入,最終產出不盡如人意的音視效。另外,工業化體系不成熟也影響了影院放映技術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我們有先進的激光放映、IMAX,但銀幕比例不合理、亮度低等問題阻礙了技術的施展。
電影人應意識到,基于藝術創作的技術不再只是技術本身,它必須融入電影的創作與生產整個流程,在緊跟市場風向的同時,更要有針對性地將技術成果轉化為藝術成果。要解決中國電影這一“技術之困”,還需從人才、市場、政策等各領域將短板補齊。
原標題:破解國產片“技術之困” 需從各領域將短板補齊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