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8月的來臨,暑期檔電影市場已進入下半場,但火熱的競爭氛圍有增無減。今年的暑期檔電影市場可謂“廝殺激烈”:接連上映的影片中,武俠、文藝、現實等題材均有涉及,內容豐富、樣式多元,既有《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和《愛情公寓》這樣的熱門IP之作,也有《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戲》等吸睛喜劇。在此背景下,業內普遍對暑期票房充滿信心。
國產喜劇領跑
7月票房漲勢喜人
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暑期檔前兩個月,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票房105.3億元,與去年同期的89.72億元相比,增幅超過15億元。其中,7月單月全國電影票房收官于69.55億元,較去年同期上漲38%。截至目前,《侏羅紀世界2》《西虹市首富》等幾部電影的票房都已超過10億元。
《西虹市首富》和《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是這個暑期檔備受期待的兩部影片。其中,由閆非、彭大魔導演,沈騰、宋蕓樺等主演的《西虹市首富》講述了混跡于丙級業余足球隊的守門員王多魚,因比賽失利被開除離隊,卻意外獲得大筆財富,由此引發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事件的故事。該片上映首日,票房即達2.26億元。在《西虹市首富》等幾部高票房影片的帶動下,今年暑期檔總票房率先突破100億元大關,這一速度較去年提前了5天。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國產電影單月單片的票房高速增長,得益于整個市場銀幕總數的高速增長,這也讓更多不同類型和題材的影片有機會在暑期上映。今年暑期檔電影排片也真正體現了“百花齊放”,其中不乏話題性強、商業院線垂青的名人新作。據統計,目前,中國銀幕總數已超過5萬塊,二、三線城市影院和影廳建設擴容迅速,一些小縣城新建的電影放映設施成為暑期檔的新票倉。
動畫電影競爭更激烈
受眾面向全年齡段
暑期檔一直是動畫電影特別重視的一個檔期。2017年,暑期檔共有12部中外動畫新片上映,共產出票房16.29億元,不過在國產動畫電影中并沒有出現像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2016年《大魚海棠》這類“爆款”。作為去年國產動畫暑期票房最高的影片,《十萬個冷笑話2》也只有1.33億元的票房。
與2017年相比,今年暑期檔動畫電影的競爭更為激烈,成績也更值得期待。進口動畫電影《多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累計票房達2.09億元;正在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3:俄羅斯奇遇記》截至8月3日累計票房達到1.56億元。于8月3日上映的《風語咒》也有望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該片講述了雙目失明的少年郎明,在四大兇獸之一“饕餮”重現人間涂炭生靈的時刻,使用秘術“風語咒”將其封印的英雄故事。作為“畫江湖”系列首部電影,影片充滿東方美學風情的精細制作在之前點映時已經得到廣泛好評。該片被認為是暑期檔最具潛力的動畫電影之一,是暑期檔動畫電影票房冠軍的有力競爭者。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動畫電影也開始從吸引“低齡化”觀眾轉為面向“全年齡段”觀眾,白領、大學生等年輕人群開始成為動畫電影重要的目標受眾群體。由此一來,動畫電影在各檔期中不僅要面對同類型電影的競爭,也要顧及非動畫商業電影的擠壓。因此,隨著動畫電影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在題材上進一步深入挖掘,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創作有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作品,進而打造知名品牌和IP將成為動畫電影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各類型影片“遍地開花”
票房創造新紀錄可期
動畫電影之外,8月,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其他類型商業片同樣“遍地開花”:國產片有《一出好戲》《愛情公寓》《反貪風暴3》《歐洲攻略》等作品陸續上映。同時,以《小偷家族》《碟中諜6:全面瓦解》《蟻人2:黃蜂女現身》等為代表的進口影片也將輪番上映。在7月票房近70億元的基礎之上,雖然去年有《戰狼2》這座“票房高山”,但只要8月內地電影票房不低于58億元,今年暑期檔仍能刷新去年創下的歷史紀錄。
在8月上映的影片中,《一出好戲》作為黃渤的導演處女作在上映之前就備受關注。該片講述了公司員工出游遭遇海難,被迫流落荒島共同生活,并直面一系列“人性”問題的故事。據了解,黃渤從8年前就開始構思該片的劇本,并得到了徐崢、寧浩、管虎、陳正道等業內人士的幫助,其票房表現值得期待。在國產影片和進口影片扎堆上映時,由杰森·斯坦森、李冰冰等主演的中美合拍科幻冒險片《巨齒鯊》將于8月10日在中國和北美同步上映。美國影評人考特妮·霍華德表示,此前不少中美合拍片為了追求好萊塢演員和中國演員同臺,劇情安排得很牽強。與之相較,《巨齒鯊》則比較自然,呈現了不同國家科學家的合作,故事背景也符合情理。
業界人士表示,總體來說,7月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表現為暑期檔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從口碑與票房雙贏的國產影片身上,也不難看出,要推動中國電影市場健康發展,一定不能為了追求效益而拋棄質量。中國觀眾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大家更愿意看到中國電影的進步,看到更多原創的高質量作品。唯有如此,中國電影才能縮小與電影強國之間的差距,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友夏)
原標題:暑期檔電影市場:題材豐富,有望掀全年票房高潮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