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舞片在中國注定“水土不服”?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07





      《媽媽咪呀 2》在席卷將近 2億美元全球票房后于上周登陸中國大陸,周末三天票房總額卻只有三百萬,令人大跌眼鏡。近年《馬戲之王》《悲慘世界》《安妮:紐約奇緣》等全球票房表現強勁的歌舞片引進中國后接連遭受冷遇,而《媽媽咪呀》音樂劇中文版在中國已多輪巡演,超過400場的演出吸引了60多萬觀眾,電影依然鎩羽而歸。歌舞片在中國難道注定“水土不服”,成為“票房毒藥”?


      歌舞電影以喚起觀眾情感共鳴見長。《紐約客》等外媒大多給了《媽媽咪呀2》“不同凡響”的好評,也是基于它喚起了ABBA樂隊帶來的歡樂回憶。即使首部《媽媽咪呀》上映已過去整整十年,皮爾斯·布魯斯南的歌聲、梅麗爾·斯特里普穿著工裝搖頭擺腦的舞姿仍回蕩在觀眾的夢里。


      但或許正因 《媽媽咪呀》第一部的“點唱機”部分太成功,已將 ABBA樂隊風靡樂壇的金曲一網打盡,留給續集的就只剩下唱片略帶缺陷的B面。對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歷ABBA樂隊“主宰”樂壇的歐美觀眾來說,B面歌單略帶哀傷的情調,呈現了一個與歌迷心中“熱情歡樂”有所不同的ABBA樂隊,體驗還稱得上新鮮。而對中國觀眾來說,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恐怕都很難回憶起電影里放了些什么歌;男主角在法國餐廳用《滑鐵盧》表白、“奶奶級”歌手雪兒和老情人在《費爾南多》的歌聲中重逢等讓歐美觀眾大笑的文化梗,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歌舞片的“感情牌”在中國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很難通行,是其被貼上“小眾”標簽的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媽媽咪呀 2》的劇本為契合ABBA樂隊曲庫中的剩余資源,第二部述說女兒蘇菲人生困惑的同時回溯母親唐娜年輕時的幾段情感糾葛。復雜的雙線并進,對歌曲的敘事能力提出了過高的要求,結果兩段故事互相“搶戲”,還不時被突然的放歌“尬舞”打斷;歌舞因此沒能成為劇情的加分項,反而導致了結構松散的問題。《滾石》雜志刻薄地評價:“這部續集只有在煽動觀眾情緒方面是成功的,任何發展劇情、人物性格的嘗試都只讓它立刻打回原形。”


      《媽媽咪呀 2》多少反映了歌舞片近年在好萊塢的尷尬境遇:一面是“歌舞情懷”盛行,《水形物語》《愛樂之城》等電影不斷向好萊塢歌舞片黃金時代的致敬,收獲了業內專家滿滿好感和各類獎項。另一方面,歌舞片自身難掩衰老頹勢,尤其是能勝任演唱跳三重挑戰的明星屈指可數,人才難以為繼,“致敬”段落的歌舞往往因水平不佳飽受詬病。《媽媽咪呀2》中年輕演員的唱段也被批評“缺乏真情實感”,遠遜于第一部中的一眾資深演員。好萊塢業內的歌舞片創作環境也極為保守,除了翻拍自百老匯的經典劇目,“原創”基本無人問津。甚至以“金剛狼”休·杰克曼的人氣和資歷,輾轉多年才為《馬戲之王》找到投資。


      有影評人認為,伴隨有聲電影出現的歌舞片,是電影歷史上一次技術進步,但隨著特效“魔法”的不斷進化,歌舞片已成為昨日黃花。即使是奧斯卡贏家《愛樂之城》在中國大陸上映時,票房表現也始終不如同期大片。面對“一言不合就歌舞”的“情懷”,或許相對于業內的自我感動,影迷大眾看到的可能更多是“滿滿的尷尬”。(吳鈺)


      原標題:歌舞片在中國注定“水土不服”?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拉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拉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