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網站扎堆跟進紀錄片 接地氣才能成為“爆款”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13





      8月3日至9日,第二屆北京紀實影像周在京舉行。業內各路大咖齊聚京城,聚焦紀錄片用內容記錄新時代的同時,也對新媒體平臺與紀錄片的“碰撞”與合作提出思考。


      2017年以來,隨著《航拍中國》《輝煌中國》《尋找手藝》等國產佳作不斷涌現,紀錄片日益受到全社會關注。從傳統電視、電影院等渠道,到互聯網、手機等各類視頻播放平臺,中國觀眾正在越來越多通過新媒體接觸到優質紀錄片。當傳統紀錄片遇上新媒體,會碰撞出何種火花?未來新媒體平臺將給紀錄片創作和傳播注入怎樣的活力?紀錄片有了新媒體基因會否產生新的裂變和化學反應?這些都是此次影像周期間各界人士熱議焦點。


      視頻網站扎堆跟進紀錄片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火遍大江南北。這部此前在央視9套首播紀錄片,當時并未引發較大反響。反而在號稱國內最大的年輕人潮流文化娛樂社區的B站(bilibili網站簡稱)受到網友追捧,進而引發連鎖效應。這讓業內人士感覺到新媒體對于紀錄片傳播的重要性。


      這部紀錄片如今已被譽為現象級作品。之后從社交和彈幕網站掀起熱潮,然后帶動傳統媒體熱播成為紀錄片傳播的又一全新方式。這種現象進一步激發有實力的視頻網站切入紀錄片,覆蓋從投入到制作再到宣發全產業鏈條。最近一段時間,除B站之外,“BAT”三大巨頭旗下視頻平臺在紀錄片領域動作頻頻,投入大量人財物。


      6月14日,上海電視節“最IN紀錄片論壇暨《風味人間》嘗鮮會”上,騰訊視頻宣布,央視原《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入職騰訊視頻,任副總編輯兼任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負責人、《風味人間》總導演。


      這樣的布局并非偶然,最近兩年,騰訊視頻每年上架紀錄片有上萬小時,其中獨家達4000多小時。此前騰訊宣布,2018年投入紀錄片的資金將是2017年兩倍,而2017年其對紀錄片投入已是過往幾年總和。


      幾乎同時,同樣曾供職央視的紀錄片導演、《超級工程》總導演李炳,轉身成為阿里巴巴文娛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紀實中心總監。此次影像周論壇上,李炳提出“生態賦能紀實內容產業”理念。他說,阿里巴巴文娛集團生態系統涵蓋瀏覽器、音樂、電影、APP等,如何利用這些全天候生態系統為紀錄片內容產業服務,是他們正在探索的問題。


      而作為國內最大綜合視頻服務平臺的愛奇藝(百度旗下),近年已與BBC、CNEX、Discovery、Netflix等全球知名紀錄片出品方建立起深入合作關系,打造出中國最大規模紀錄片內容片庫;同時率先推出的紀錄片VIP會員模式,也開啟紀錄片領域會員付費模式。愛奇藝憑借豐富的紀錄片資源和平臺品牌優勢,獲去年第23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年度網絡平臺”大獎。


      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紀錄片主要投資者依次為電視臺、民營公司、新媒體機構和國家機構。其中,新媒體增長幅度最快,較之前年增長50%的投資規模。


      在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看來,新媒體正在改寫紀錄片的傳播規則,重塑傳播版圖。相較電視媒介,新媒體平臺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更加自由寬松的環境,也為紀錄片收獲了相對穩定的受眾人群。


      接地氣才能成為“爆款”


      傳統紀錄片人加盟新媒體視頻網站意味著視頻網站正在力爭進入紀錄片制作上游。那么怎樣的紀實影片才能稱得上爆款甚至達到現象級?據愛奇藝紀錄片頻道主編伍文鋒介紹,視頻平臺評價爆款與現象級影片有些通用標準,比如一個項目一定時間內在平臺播放量超過一億次,就可認為是現象級影片。如果播放量超過1000萬次算是爆款,如果達到百萬次可算是常規紀錄片內容。


      在伍文鋒看來,爆款相對容易復制,關鍵是內容能貼近市場。影響成為爆款最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內容一是渠道。而對紀錄片來講,內容比渠道影響力更大,應盡量選擇受眾面廣的題材,“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內容和內容背后的群體,因為很難通過平臺資源來推一個受眾面窄,但可能敘事是精品的紀錄片。”


      世界杯期間,還誕生了另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爆款美食類紀錄片——《人生一串》。這部由B站出品,被稱為國內首檔匯聚民間燒烤美食,呈現國人燒烤情結的深夜美食紀錄片,在世界杯沖擊下仍保持千萬級播放量,豆瓣評分高達9.0以上。


      “流量和口碑收獲的背后,很大程度源于其接地氣。《人生一串》包含一股煙火氣,不光指燒烤的煙火氣,而是指傳遞出的平凡生活氣息。”B站紀錄片高級顧問朱賢亮如此解析。


      紀錄片制作和推廣也正在與新媒體實現“接地氣”的聯姻。央視網未來電視有限公司內容中心副總經理歐陽莎琳以世界杯期間制作的紀錄片《足球道路》為例,介紹了此熱播紀錄片如何與新媒體的“跨平臺合作”,成功實現有效傳播的經驗。在她看來,這種內容與平臺的優勢互補,不僅是《足球道路》成為“爆款”紀錄片的秘訣,更表明新媒體平臺發行紀錄片將是未來紀實影像發展趨勢。


      受眾與收益皆須關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紀實影片已進入新媒體時代。如何在新的產業格局中找到紀錄片的生存之道,是產業鏈各方均需直面的重要課題。


      李炳指出,對于優酷和其他新媒體來說,需要對紀錄片內容和新媒體平臺本身有深刻認知。到底什么樣的影片適合新的傳播維度,如何把優質資源真正落實到紀錄片產業中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他認為,目前國內紀錄片創作者還缺乏利用生態媒介資源意識,如今新媒體平臺生態資源已成熟,不少創作者尚未做好準備。這些優質資源需要行業內優秀創作者一起開發、孵化,將資源真正落實到產業實處。


      伍文鋒表示,紀錄片若要走進市場,一定要注意對題材及整個鏈條的考慮。目前多數紀錄片制作還停留在創作層面,沒有第一時間考慮項目能有多少受眾。制作者普遍不太愛提及項目收益和受眾,不太愛談錢的問題。“希望新的紀錄片項目可以提前在立項或提案時就與平臺進行深入溝通。這樣方便平臺從初始階段就在各類商業模式上有更多探索,在制作和宣發全鏈條上能更好地貼近市場需求。”


      騰訊視頻紀錄片內容運營中心副總監朱樂賢則認為,只有以內容為核心,作品和商業兩手抓,才能獲得正向收益。比如《了不起的村落2》,就是在打造同名IP基礎上,加強紀錄片商業化運營,創新全網宣推,包含美食推薦、旅游攻略、花絮等,并結合綜藝節目和相關熱點事件;同時與制片方聯動宣傳,多個微博微信共同發力,最終取得不錯的效果。“上線時長2個月,播放量大概是4500萬,為第一季全網播放量3.4倍。回收了成本,實現了商業化。”(王瑜)


      原標題:當紀錄片遇上新媒體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融媒體情境下的新紀錄片:被嚴重低估的產業

      前幾年,《喜馬拉雅天梯》《我們誕生在中國》《生門》《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若干中國紀錄電影進入院線。雖然,電視和新媒體紀錄片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仍被專家評判為一個被中國市場嚴重低估的產業。
      2018-04-12
    • 市場破冰見暖 中國紀錄片“院線時代”到來了嗎?

      “作為一匹市場黑馬,《二十二》取得全球紀錄片票房冠軍,這說明中國紀錄片院線時代已然來臨,中國電影市場擁有足夠空間接納紀錄片。”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指出,2017年,國產紀錄...
      2018-04-24
    • 中國紀錄片整體欣欣向榮 巨大市場潛力逐漸顯現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紀錄片的邊界、類型與產能、產值”論壇,同時發布了《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而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國際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與傳播論壇2018”,并發布了...
      2018-05-03
    • 紀錄片“出海”,機遇與挑戰并存

      中國紀錄片成規模“出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絲綢之路》《話說長江》《望長城》等中日合拍紀錄片開啟了中國主流媒體與國際知名媒體的合作。然而,一段時間里,中國大多扮演紀錄片資源提供者的角色,在國際合作中處于被動局面。
      2018-06-14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