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多胞胎”現象儼然成為近年來一大趨勢。已與觀眾見面的包括《杜拉拉升職記》《失戀33天》《山楂樹之戀》《何以笙簫默》《匆匆那年》《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盜墓筆記》《重返20歲》等。未來的同樣有不少,曾在各種頒獎禮上被嘉獎的電影《七月與安生》,已于今年5月開始了電視劇版的拍攝;《悲傷逆流成河》的影視兩版作品均已殺青,并分別排期2018年秋天和2019年;而《集結號》《紅海行動》等電影都有了拍攝電視劇的計劃……
這些“影改劇”抑或“劇改影”的“多胞胎”,有些是基于同一IP的“一雞多吃”,有些是沿用同一框架、套用一個模板的“故事新編”。盡管,相關劇創人員為此投付了一定心血,個別“孿生劇”還被列在了觀眾期待榜單的前排,然就目前來看,大多一版不如一版,給人總體印象是失望大于希望。
拿北京衛視和優酷視頻播出的電視劇《合伙人》來說,和5年前播映的電影《中國合伙人》相比,《合伙人》無論從劇中人物還是劇情、配樂等,與之相同。所不同的是,電影《中國合伙人》以上世紀90年代為背景,這一背景下講述的“土孩子”逆襲,“美國夢”變白日夢,一代人在友情、愛情、事業以及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迷思等等,有著令人信服的時代注腳。反觀電視劇《合伙人》,它從2002年講起,雖說意欲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主流相契合,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劇中人到2008年仍在質疑物流業,到2010年仍看不見電商創業的曙光,難怪觀眾吐槽“一切證明,他們真的不適合創業”。更不消說,劇中大量的植入廣告、網絡流行語,不少與真實年份錯位,直把一鍋精心烹制的湯攪出難聞異味。
由此,不免使人聯想到一個成語——刻舟求劍。時代的航船早已駛離了舊時的那片水域,相關劇創人員居然循習舊跡,仍天真地期望能一個猛子扎下去,打撈上來觀眾的一片贊嘆,以及想象當中的真金白銀。誠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此看似討巧實則有悖生活真實的“創作”,只能徒留“槽點”與笑柄。
客觀來講,只要不涉嫌侵犯知識產權,借助于既有資源“影改劇”“劇改影”并無不可,不過,如此同題創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簡單。畢竟,先期成品已經在藝術水準上定下了一個“標高”,其內容也早已“劇透”,這種狀況下,觀眾的欣賞預期勢必提高,同題創作者想要“出彩”,想要吸引更多觀眾“二次消費”,除非能夠技高一籌,從演員演技、情節鋪陳、意境營造、鏡頭表現等方面精益求精,同時,能夠進一步深挖作品內涵,令新編后的影視作品與社會現實、觀眾訴求更為貼合,使大家在觀賞后體味到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方能因對先期作品的超越而征服觀眾,贏得他們的認同。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同題創作的難題甚于原創一部作品。它極大考驗著劇創人員的創作態度與才情。所以,相關劇創人員還是要“認識自己”,準備從事同題創作之前,慎重掂量一下自己有沒有那樣的“金鋼鉆”,若是自我感覺底虛,趁早打“退堂鼓”為好,免得自己受累、觀眾遭罪,還因此而帶壞了影視業發展風潮,影響了行業口碑,無端浪費了社會資源。
當前,影視“多胞胎”現象趨多,一方面固然反映出劇創人員“吃老本”“蹭熱點”思想嚴重,但另一方面,亦顯現出影視領域原創乏力,優秀劇本仍嫌稀缺。新時代條件下,做大做強我國的影視行業,還需要廣大的影視創作者進一步擺正職業操守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認真遵從創作規律,沉下心來瞄準藝術精品不斷付諸堅實努力。(周慧虹)
原標題:影視“多胞胎”切忌弄巧成拙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