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正步入產業化時代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30





      日前,在山東日照舉行的首屆金貝殼國際紀錄片周上,紀錄片周發起方齊魯影業稱,將聯合多家投資機構發起5000萬元的紀錄片投資基金。這一消息的發布,再次引發了業界對紀錄片產業發展和商業價值的新思考。


      近年來,隨著國產紀錄片爆款頻出,涌現出了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紀錄片日漸升高的地位,也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那么,紀錄片應該如何開拓內容價值和產業空間?


      以工匠精神創作時代精品


      國內首支完全商業化運作的紀錄片專項投資基金,將給紀錄片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商業化運作的專項投資基金,將有利于紀錄片優秀項目與資本市場無縫對接,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的力量,促進紀錄片產業的市場化。”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紀錄中國理事會秘書長張延利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指出,這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資金短缺的“痛點”有了尋求的方向和目標,紀錄片人將有更多精力和時間進行創作,精品越多,傳播效果越好,也更有機會受到資本的喜愛。“在源頭上,紀錄片人還是要以工匠精神為觀眾創作出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精品。”


      其實,近幾年在政策的影響和推動下,整個紀錄片行業和產業在快速發展,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紀錄片作品。紀錄片創作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尤其在創作手法和表現技巧上不斷創新。


      比如主旋律題材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了讓國內外觀眾更好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對現在全球經濟生活的影響,兩年的時間里,攝制組去了20個國家,拍攝了近60位生活、奮斗在海事一線的普通人,用他們的故事展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開放融合、互利共贏、和平發展的海上貿易和人文交流大通道,受到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


      再有近期剛剛收官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開創了一種更加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傳播方式——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利用年輕人貼近網絡、貼近新媒體的表達方式,在內容、技術、理念上進行了更新。同時,在技術上通過微距鏡頭表現出文物的細節和質感,并采用動畫、三維掃描、高精度掃描以及多光譜掃描等技術;在新媒體端,打造“耳機影院”的概念,觀眾可以聽到立體環繞的聲音效果;敘事上,以“超級連接,超越想象”為主題,更加貼近年輕人的表達,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紀錄片的刻板印象,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挖掘紀錄片產業價值


      近年來,國產紀錄片的熱度不斷提升,邊界不斷擴大,產生了很多新的作品、新的類型、新的空間。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面對日益年輕化的受眾群體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紀錄片應通過何種路徑,開拓新思維、新樣態與新模式?在傳統創作模式之外,越來越多的團隊在挖掘紀錄片內容的產業價值。


      “談紀錄片,我們過去更多談文化,談美學,這是紀錄片非常重要的內容,但是沒有產業的文化不能持久,沒有產業的美學無法持續。”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道。


      同樣,在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總監干超看來,紀錄片應該兌現商業價值。在挖掘紀錄片的產業價值,并成功運作方面,上海紀實頻道近年來走出了一條紀錄片商業化運作的特色之路。


      2015年,上海廣播電視臺成立了專注精品紀錄片制作和運營的公司——云集將來。其在2015年成立當年,營業收入為4337萬元,利潤223萬元;2016年,收入達到7794萬元,利潤831萬元;2017年,云集將來收入突破1億元,利潤2000萬元。2017年下半年,經專業國資評估、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市國資委組織進行專家評審,確定云集將來市場價值為6.25億元,市盈率為25倍。


      “一系列數據表明,云集將來不僅打破以往對于紀錄片沉悶緩慢、陳舊老態的印象,也打破了紀錄片難以持續經營的觀念。”在張延利看來,云集將來紀錄片產業化的成功運作,給紀錄片行業帶來了可借鑒經驗。


      在傳播平臺上,包括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以及直播平臺等紛紛布局紀錄片,騰訊視頻紀錄片中心和優酷紀實中心的成立也在助推紀錄片實現了全網覆蓋、精準傳播。平臺力量之外,云集將來、三多堂、北京伯璟等制作機構也通過多渠道和品牌合作不斷拓展紀錄片的產業空間。


      在跨界中謀發展


      這幾年,紀錄片跨界風起云涌。紀錄片的紀實拍攝手法和運作模式已廣泛應用到諸多領域,新聞、真人秀、綜藝節目、訪談節目、專題節目等等。《航拍中國》是紀錄片+航拍工業片的跨界;《茶界中國》是紀錄片+眾籌模式的跨界;《奔跑吧兄弟》是真人秀+紀錄片的跨界……無疑,通過跨界,在取得社會效益的同時,也使得紀錄片的商業價值實現了最大化。


      如何突破紀錄片的盈利瓶頸,一直是業界探討的問題。隨著紀錄片行業獲得越來越多關注,行業投資和盈利模式也越發多元化。當前在業界看來,紀錄片的價值不一定是片子產生商業回報,而是它的延伸產生的商業回報。


      在紀錄片行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進程中,紀錄片節展和交流活動等在文化和產業間的橋梁作用也日益凸顯,跨界理念生根落地,為紀錄片展映、交流、發展提供了開放、包容的平臺。


      比如前邊提到的首屆金貝殼國際紀錄片周,它在為期3天的活動中,通過搭建紀錄片展映交流、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平臺,將日照建設成為中國紀錄片走向國際化、市場化、產業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同時,活動上,中國微紀錄創作基地和日照世界影旅小鎮揭牌啟動。


      此外,還有已經成功舉辦三屆的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以及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等等,都開始專注紀錄片產業鏈條中的前采、版權、音樂等具體環節的解決方案,為紀錄片行業提供寶貴經驗與模塊化的產業支持。“紀錄片走向大產業時代的路上,跨界融合并非簡單的平臺融合,更是思想的融合,紀錄片行業節展為紀錄片跨界提供了高效、快速、便捷的專業支持。”張延利說道。(張雪嬌)


      原標題:紀錄片正步入產業化時代


      轉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融媒體情境下的新紀錄片:被嚴重低估的產業

      前幾年,《喜馬拉雅天梯》《我們誕生在中國》《生門》《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若干中國紀錄電影進入院線。雖然,電視和新媒體紀錄片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仍被專家評判為一個被中國市場嚴重低估的產業。
      2018-04-12
    • 市場破冰見暖 中國紀錄片“院線時代”到來了嗎?

      “作為一匹市場黑馬,《二十二》取得全球紀錄片票房冠軍,這說明中國紀錄片院線時代已然來臨,中國電影市場擁有足夠空間接納紀錄片。”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指出,2017年,國產紀錄...
      2018-04-24
    • 中國紀錄片整體欣欣向榮 巨大市場潛力逐漸顯現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紀錄片的邊界、類型與產能、產值”論壇,同時發布了《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而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舉行了“國際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與傳播論壇2018”,并發布了...
      2018-05-03
    • 紀錄片“出海”,機遇與挑戰并存

      中國紀錄片成規模“出海”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絲綢之路》《話說長江》《望長城》等中日合拍紀錄片開啟了中國主流媒體與國際知名媒體的合作。然而,一段時間里,中國大多扮演紀錄片資源提供者的角色,在國際合作中處于被動局面。
      2018-06-14

    熱點視頻

    7月物價溫和上漲 市場供求持續改善 7月物價溫和上漲 市場供求持續改善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