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規律,每年總有幾部直擊社會痛點的話題劇出現,引發全民熱議——去年是《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前年是《歡樂頌》《小別離》。今年曾被業內人士寄予厚望為“現實主義回歸年”,非但沒出現一部有質量的話題劇,電視劇市場反而頻現“只見話題不見劇”的怪現象,“話題”成了裝點門面的噱頭,令人扼腕嘆息。
今年上半年播出的電視劇中,《戀愛先生》對空巢老人、網絡暴力等話題均有指涉,《美好生活》涉及了恐婚、中年焦慮等社會問題,《歸去來》以留學生生活作為話題切入,但都流于表層,當然也難以引發大范圍的關注。不久前收官的《陪讀媽媽》,探討了中西教育沖突、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劇集前半部尚可圈可點,但劇集后半部離教育話題越來越遠,狗血“三角戀”、職場陰謀等元素蓋過了理應被凸顯的“陪讀”元素,成為一大敗筆。
其實,在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史上,話題劇這一類別由來已久,并且不乏精品,充滿現實主義觀照。上世紀90年代一直有以社會話題為導向的電視劇播出,如1991年的《外來妹》對當時社會剛興起的外來務工群體給予關注;1994年的《北京人在紐約》折射彼時的移民話題;1999年的《牽手》直面婚戀關系中的“第三者”話題。進入新世紀后,話題劇也從未缺位,2002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對家暴問題的深刻展示,《新結婚時代》反映城鄉婚姻的錯位,《雙面膠》對婆媳關系話題的探討等。而2007年,趙寶剛執導的電視劇《奮斗》,圍繞80后一代青年的奮斗話題展開討論,更是反響強烈。
彼時的話題劇,圍繞一個話題“剝洋蔥”,由表及里,常能引發觀眾共鳴。但如今的話題劇,卻越來越不走心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當下被資本裹挾的影視圈,不少話題劇純粹是商業邏輯下的產物,體現出了強烈的逐利屬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話題只是一種吸引收視的噱頭,對于真正的社會痛點淺嘗輒止浮皮潦草,甚至劇集根本無意對社會問題進行反思,更遑論試圖找尋解決思路,常常在披著“話題”的外衣下,進行大量商業元素的傾銷。
當話題成為一種新的套路,能講好故事才怪了。本質上說,影像敘事應當是“擺事實”而不“講道理”的,理念傳遞應融會貫穿于具體情節表現中。但很多話題劇,在渲染突出其話題屬性時,不是利用巧妙的情節設計,而是通過角色之間大量生硬的臺詞對白,對“話題”進行闡述,讓電視劇生生變成了“辯論會”或主題演講。話題劇要贏回觀眾的心,恰恰要想想當年佳作頻出時代的初心是什么——純粹的故事,往往需要大量時間打磨,當然比簡單的技巧堆砌更能打動人。(普曼)
原標題:只見話題不見劇,成了國產劇怪現象
轉自:北京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