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類節目的新趨向: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9-20





      過去兩年間,文化類節目火熱熒屏,成為中國電視的一大重要變化。政策和市場的雙向驅動為已步入“下半場”的文化類節目發展創造了更多空間。一方面,“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節目自主創新方向,構成文化類節目自我迭代的重要線索,也有益于視聽媒介貫穿國民教育、滋養文藝創作的功能實現;另一方面,經由一個階段的培養,不少文化類節目走出市場資源稀缺的困境,形成了常態化且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較之2017年的規模化成長,今年的文化類節目市場更趨理性。臺網兩端涌現的文化類節目,從“量產”走向“質產”,從“嚴肅”走向“親民”,降溫之后迎來新的變化,也面臨新的挑戰。跟風、模仿、同質化等問題,在近段時間的文化類節目中不斷出現,如何審視當前的文化類節目?文化類節目如何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年輕化的語態受歡迎


      經由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2018年的文化類節目市場構成更為常態化的建制:研發原創模式、面向中國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值得欣喜的是,著眼于此類節目的再勃興,泛娛樂傳播環境正在積極尋求文化重釋的話語空間。


      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里,文化類節目持續發熱,并在臺網兩端不斷結出精品果實。電視端依然是文化類節目創新的重要陣地。央視作為國家級媒體,引領文化傳播既是責任也是探索。日前播出的《加油!向未來》第三季,以“科學+”入題,意在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學,在延續前兩季大型科學實驗的同時升級形態,凸顯科學的奇趣之美;不久前收官的《朗讀者2》進一步拓寬文化邊界,以多元社會視角感悟文學之美;《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節目則借由當下的話語親近傳統文化,傳播效果可圈可點。


      文化類節目也頻頻亮相衛視,不再作為陪襯式的點綴一筆,而在主體性確立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主流之姿。其中,不少衛視對文化類節目的改造有新意:湖南衛視推出的《聲臨其境》以原創模式呈現表演中的“聲音”元素,形成小切口、大影響的文化感染力;東方衛視的《我們在行動》走出演播廳,關注公益與扶貧,形成不俗的社會反響。正在播出的《相聲有新人》,用年輕化的語態傳播傳統曲藝文化,讓傳統文化在當下傳承中煥發新活力;山東衛視的《國學小名士2》重現“飛花令”盛況,13歲的賀莉然“三秒一詞五秒一詩”,再度引發青少年國學熱。除此之外,《同一堂課》《閱讀·閱美》等節目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傳播的新實踐。


      相比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成熟度,網絡端的文化類節目發展晚但成長快。面對年輕人聚集的傳播平臺,文化類節目的互聯網表達則呈現出更多探索可能性。《博物奇妙夜》抵達“現場”,于實景中探討文博歷史,用當代視角解讀更有滋味的文化與傳統;《一千零一夜》著眼經典閱讀,讀書、讀人、讀世界;《我們的侶行》以紀實真人秀的形式創新文化傳播樣式,貼近年輕人價值觀,也展現出一定的國際視野。


      創新力不足阻礙發展


      文化類節目總體延承了去年的熱鬧圖景,并在多個維度上實現影響力增量。但是,縱然有相當規模的精品力作涌現,依然有不少“老”問題沒能妥善解決,這些問題甚至在熱鬧的發展之余表現更為突出。


      縱觀兩年以來的文化類節目市場,有部分集中涌現的狀況值得警惕。一方面是題材過于單一、內容同質化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流通于市場的文化類節目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比例聚焦傳統文化題材。其中,又以歷史、文物、詩詞等為主流。這些被展現的對象固然是中國深厚歷史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過于趨同的內容表達也造成扎堆、跟風現象顯著。其背后反映的問題則在于節目文本對“傳統”的讀解過于單一,還有更多可入題的“傳統”值得打開視野,例如建筑、民俗等,要從器物本身往器物精神開掘。除此之外,“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在文化類節目市場中也不鮮見。有不少節目以“文化”為名,內核卻仍舊是一檔過度娛樂化的競技綜藝,文化元素僅為點綴。


      另一方面,節目形態的設計問題也應當予以更多重視。就當前的文化類節目來看,對于形式的創新還遠不及其他品類的節目文本,“演播廳+嘉賓”交流的方式讓相當一部分文化類節目淪為另一種意義上的訪談節目。同時,過度消費文化名人的狀況也是現實,一些常常現身節目的專家學者,也變身“明星”成了香餑餑,相比之下,專家觀點的稀缺卻成了普遍現狀。


      就當前的發展態勢看,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力度依然有限,從文本到形式,其實還大有可為:既要繼續升級迭代節目模式,也要厘清問題、覓得發展。內容和傳播是一體兩面,文化類節目市場雖看似喧囂,但如何讓節目立得住、傳得開依然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這背后呈現出的,是整個市場有待于進一步成長的巨大空間。


      缺乏有價值的文化探索


      文化類節目是不是越多越好?從現狀來看,這是一個值得再商榷的問題。在層見疊出的文化類節目中,真正有價值的文化探索不多,這也是客觀事實。背后關涉的,或許是在節目“生產-傳播”邏輯下更本質的命題。


      一方面,任何品類的節目自主創新是一個過程,若是一味追趕市場的速度,創新乏力的困局必然將時常發生。投射到當前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態勢中,節目同質化、文化生產“虛浮”等問題都是具體反映。另一方面,伴隨規模化發展而來的,恰恰是文化類節目剛剛起步的尋“根”之路。并不是有“文化”入題就能構成一檔優質的文化類節目,文化主體性地位的確立是此類節目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進一步而言,無論何種題材的文化類節目創新,都需對“文化”有更清本溯源式的理解和闡釋,不僅僅停留在露出文化元素、平移文化特征等方面,由此才能迎來節目更豐富的創新探索空間。


      雖然今天的文化類節目已初具規模,在大量的實踐中,也有不少節目文本表現出其在文化傳承、審美娛樂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但從更長遠的視角看,文化類節目對文化溝通乃至于文化再生產功能的促成,都還有相當的距離要拉近。文化類節目要想走的長遠,還需重新回到對“文化”的認識這一基本面的議題上來。(作者:何天平,系電視評論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


      原標題:文化類節目的新趨向: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2018年武俠劇扎堆翻拍:是致敬經典還是消費情懷?

      說起中國影視作品最為獨特且創作較為成熟的題材類型,武俠當仁不讓,雖幾經沉浮,但武俠題材作品從未從觀眾視線中消失過。拋開電影不說,僅武俠劇就誕生了許多經典作品。2018年,又有多部武俠劇被翻拍,這讓一部分武俠迷深感期...
      2018-04-10
    • 高長力:觀眾需要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節目

      “小大正”是“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簡稱。在2016年,當時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提出了這一廣電節目創作思路。
      2018-04-11
    • 影視翻拍:致敬經典還是消費情懷

      前不久開播的新版《流星花園》成為觀眾吐槽的焦點,同時段播出的《天乩之白蛇傳說》是觀眾耳熟能詳的《新白娘子傳奇》的改編版,不過該片播出后也被網友調侃“女主角太稚嫩,完全沒有氣質”。
      2018-07-24
    • 電影人的“信仰、情懷、擔當”

      第四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近期在長春電影節期間舉辦。這是機構改革之后,國家電影局首次主辦的專業論壇活動。本屆論壇以“信仰、情懷、擔當”為主題,匯聚70余位近年來在電影創作中富有成就的出品人、導演、編劇和專家學者。
      2018-09-20

    熱點視頻

    7月物價溫和上漲 市場供求持續改善 7月物價溫和上漲 市場供求持續改善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