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視行業應盡快“去杠桿”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0-08





      近日,稅務部門依法查處某明星“陰陽合同”等偷逃稅問題,此事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偷逃稅事件的背后隱含著在我國現階段的影視行業,市場是否失靈、如何探索我國影視行業的有效市場調節機制等值得深入挖掘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


      由于涉及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個人所得稅繳納問題,才導致了不同形式、樣貌的“陰陽合同”的出現。對于我國當前影視業動輒千萬級別的天價片酬而言,影視明星實際該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數額之巨大已經不言而喻。而且,在不規范的行業環境下,除了“陰陽合同”之外,還存在很多種不合理的規避稅務監管的操作方式。如今某些影視明星的天價片酬已是我國影視行業的家常便飯,以電視劇、網絡劇為例,很多電視臺、視頻網站迫于收視率和點擊率的壓力,根本不重視電視劇、網絡劇的劇本、制作和觀眾群體定位,只關注是否有大牌影視明星壓陣。大牌影視明星已在直接影響著電視臺、視頻網站的實際收購價格。而這一切亂象所折射出的,恰恰是我國文化娛樂工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畸形發展所導致的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產能過剩已經跨媒介


      以電視劇為例,2004年,我國在電視劇領域推出了“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電視劇可以在4家衛視和X家地面頻道同時播出,多家電視臺可以通過捆綁式購買熱門電視劇來分攤成本。這是由于各個省級衛視綜合頻道在1999年完成全部“上星”且被切斷政府財政撥款后,面臨著普遍性的經營壓力,又因為當時我國電視劇的產量剛剛爬升,供求關系尚未失衡,所以“4+X”的政策大大降低了各級別電視臺購買熱門電視劇的成本。也是從那時候起,我國電視劇市場正式拉開了自由競爭周期的序幕,并進入到一輪1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期。在那個歷史節點,我國電視劇市場的產能過剩的突出矛盾實際上已經有所顯現,但尚不明顯,整個行業還處于比較亢奮的粗放式發展階段,未能引起足夠警惕。直到2012年,當年全國電視劇制作機構生產完成并獲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劇目共計17703集,達到了歷史天頂——這很有可能就是中國電視劇歷史上的最高點。在那之后,產能過剩的矛盾就開始不斷釋放,電視劇的產量持續性回落。據《2018年中國電視產業報告》顯示,2017年國產電視劇生產總量下降至13475集,而2004年我國電視劇產量為12265集——從歷史數據來看,幾乎是跌回了我國影視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最初的起點。


      新世紀以來的我國電視劇行業的自由競爭周期已經觸及它自身的天花板,2007年以來累積的海量庫存,在原有的“4+X”模式中已經不再有被充分消化的可能,產能過剩、粗制濫造、制片成本不斷攀升等現象已經形成巨大的行業泡沫,潛藏于行業之中。面對全行業的系統性風險,有關部門試圖通過對分配和交換環節的宏觀調節來影響生產和消費兩端。于是在2015年終結了“4+X”模式,轉而實行“一劇兩星、一晚兩集”的政策,來調控前十年狂放增長所造成的嚴重產能過剩后果。


      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并不僅僅局限在電視劇領域,在我國文化產業其他領域同樣普遍存在。包括網劇,盡管在最近兩年,網絡自制劇在受眾上與傳統電視劇有所區分、類型上有所豐富的發展方向下,生產出了許多“拳頭產品”,在整體上大幅提升了網劇的質量,在口碑上也逐漸獲得了主流網生代觀眾的認同,但從行業整體數據來看,卻遠不如它們的高曝光率那樣光鮮。


      電視劇和網絡劇并非此消彼長的二元對立關系,它們都受制于我國影視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這一整體性的時代大背景。目前,我國整個電視行業的廣告市場規模已停滯在千億元規模,從2014年開始增速就基本為負。視頻網站除了廣告收入之外,另外一個主要收入來源是會員付費,而即便是將這兩項收入疊加,也很難保證前六名的任意一家視頻網站實現盈利。從廣電系統到視頻網站的實際收入能力與其作為播放平臺的實際播放能力,都不足以支撐我國目前正存在著巨大泡沫的影視行業的現實行業生態。


      金融投機導致全行業造假


      因此,在這樣扭曲的行業環境下,2/3以上的成本預算都用來支付大牌影視明星的片酬,勢必將大幅擠壓拍攝、制作等其他本應是更重要環節的資金投入比例,使得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等更為嚴重地依賴大牌影視明星和金融資本的介入,大量中小成本的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和三、四線及未成名演員,進一步喪失了證明、展示自身的機會和可能,進而導致了文化娛樂工業生產要素供給的整體性、結構性紊亂和失衡,作為生產要素的影視明星的價值和價格進一步嚴重背離。同時,因為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等直接影響著從電視臺、視頻網站到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綜藝節目的廣告招商等可見和不可見的利潤收益,所以,天價片酬所帶來的“壓力傳導”幾乎無法避免地會引向票房、收視率、點擊率等的全面造假。


      然而,這不是全部,更有甚者,例如在電影領域,還有著更為極致的體現。在前些年不斷高漲的票房神話下,票房冠軍的門檻在幾年間就由三五億元暴漲到數十億元級別,這種“甜蜜”的愿景自然受到了資本市場的熱捧,但凡一部影片取得了票房佳績之后,相關投資方都可以在股票市場等金融領域大快朵頤。中國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淪為金融衍生品,這在當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前期籌備、拍攝,到后期制作、宣發,一部影片在面世的全過程中所需的全部資金,都可以被打造成標準化的理財或信托產品進行融資,包括飽受非議的P2P模式(互聯網金融點對點借貸平臺)。也就是說,在過去,電影只有在影院放映才能收回成本的商業模式,在如今已經幾近被淘汰,最極端的情況下,一部影片可能甚至尚未面世,就已經提前收回成本。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我國目前的電影行業本身還遠遠沒有跟上和適應文化產業普遍性金融化的節奏。和電視劇、網絡劇的情況類似,電影版權和衍生品等領域還極不規范,更遑論由專業法律保護的、健全的投融資資金監管和退出機制,全產業鏈的有效權益保障還無從談起。這種脫節、錯位的行業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國當前文化產業被過度金融投機所撬動的一個縮影。


      總之,對于我國影視行業而言,“陰陽合同”、天價片酬、產能過剩、金融投機等層出不窮的行業亂象已經充分說明,正常的市場調節機制在這一行業內已經失靈。市場并不萬能,純粹意義的市場經濟也有其無法根治的弊端。只有下大氣力整合、調節新世紀以來近20年間所累積的犬牙交錯的行業利益格局,針對當前愈發突出的產能過剩問題進行有效的供給側改革,通過建章立制等強制性的制度性規范,進一步捋順諸多錯綜復雜的、糾纏的行業脈絡、線索,才有可能真正意義上從根本上讓影視明星的片酬回歸到正常區間,也就是讓文化娛樂工業的各生產要素的價格和價值相匹配,使我國影視行業盡快回歸到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孫佳山)


      原標題:影視行業應盡快“去杠桿”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影視從業者莫拍爛片 多出精品回饋觀眾和社會

      領獎,并非全都歡天喜地、急不可耐。美國電影界有個金酸莓獎形同燙手山芋,與之相仿,由《青年電影手冊》雜志創辦的金掃帚獎,以評選年度最差中國電影為能事。對于這個“批評獎”,當幾乎所有人避之惟恐不及時,能有人自覺上臺...
      2018-04-11
    • 減少文化差異影響 助力中國影視走出去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聯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共同主辦的“影視互譯 文化共享”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邀請了多位中外知名學者和專業人士,從不同側面探討影視作品翻譯相關的問題,以影視作品為載體,構建不同國...
      2018-05-03
    • 植入廣告須遵《廣告法》 不能再讓影視劇亂“吃藥”了

      不能讓影視劇植入藥品廣告繼續處于監管盲區。現在,已經有一些地方開始探索對影視劇植入藥品廣告進行系統監管。亟待各地盡快完善監管機制,制定植入廣告業務的相關標準,規范影視劇植入藥品廣告行為。
      2018-05-08
    • 影視譯制:讓好作品更好地“走出去”

      從《媳婦的美好時代》到《溫州一家人》,從《生活啟示錄》到《甄嬛傳》,過去幾年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然而,相較于電影年產六七百部、電視劇年產一萬三千多集的總量,“走出去”的中國影視作品仍然是少數。...
      2018-05-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