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高漲的“造假”熱情里,仿佛在隔空喊話:“我們愿意為偶像付出時間精力,請給他機會吧!”在商言商,在市場眼中,人氣流量便是可以被挖掘的紅利。
吳亦凡的粉絲在iTunes上打榜刷票,致使他的新歌被下架后,編劇汪海林分享長文《吳亦凡刷榜造假:一個面子工程的崛起與崩塌》,痛批“假流量與假表演獎、假編劇、假導演、假制片人都是一個體系的”,再次將“假數據”一詞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所謂假數據,就像是互聯網經濟的“泡沫”。由于注冊賬號成本極低,粉絲們自發組織起小號,刷轉發、刷好評,一門心思為偶像吹起虛擬的泡沫;而在公關和營銷公司眼中,假數據是展示其營銷“能力”的明證。這些鏈條集結起來,便構成了假數據的泡沫網,難怪汪海林們痛心疾首,怒批“劇場效應”里站起來的流量明星們。
然而,投資方、制片方到底有沒有真被虛假數據蒙騙,還得打個問號。普通人都能覺察出來的貓兒膩,擁有專業數據分析團隊的投資方豈會一無所知?何況,假數據泡沫也不難識別,只要簡單分析轉發內容就能分辨真假,揪出“僵尸號”的馬腳。究竟是虛假數據的迷惑性太強,還是這本來就是一場“愿打愿挨”的官司?
粉絲高漲的“造假”熱情里,仿佛在隔空喊話:“我們愿意為偶像付出時間精力,請給他機會吧!”在商言商,在市場眼中,人氣流量便是可以被挖掘的紅利。雖然數據確實有泡沫,但這份實打實的熱情,能轉化成的收益也算可觀。
近年來,一些口碑不佳的“粉絲電影”屢屢斬獲票房佳績。各種粉絲特供的“××定制款”商品的成交量也頗為亮眼,順利地讓商家薅上不少羊毛。經濟效益是一方面,粉絲曬單曬票根刷好評的熱情,又能替投資方賺上一批吆喝。流量經濟的好用,已經被現實反復印證。
在速食化的影視工業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受到了打擊。明知是虛假數據也照單全收,透露出投資人的心虛,在拿捏不準觀眾想要什么的時候,索性找點有龐大粉絲群埋單的藝人,成批炮制工業快餐。即使當下對流量明星的質疑聲已起,但依然沒多少人有決然的魄力,放棄對“流量寶”的依賴。
要想破除虛假數據營造的空中樓閣,還須打好制作質量的地基,真正想觀眾所想,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如此方能真正擊碎虛假數據溢出的泡沫。(林子璐)
原標題:影視數據泡沫:一場“愿打愿挨”的官司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