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時候嚴把文化產品的文化關了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23





      語言是存在之家。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良好的文化產品能使人莊重,使人明智,使人靈秀,使人周密,使人深刻。但若文化產品本身經不起文化領域的推敲,那么“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把好、把嚴文化關,別再讓文化類產品“沒文化”了


      “小女”是指自家女兒還是別人家的?“老太太手上的掌上明珠”,該詞組是否犯了語義重復的毛病?近日,上星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部分語病被觀眾找出曬到網上。雖說電視劇臺詞為表現生活場景,多采用口語而非書面語,但類似“小女”是稱呼自家女兒的謙辭這類概念,著實不應該弄混。


      無獨有偶,某視頻網站精心策劃的選秀項目《國風美少年》也陷入了爭議,因為該網絡綜藝的片頭詞有著堆砌辭藻不知所云之嫌,也因其所展示的節目里出現了不少文不對題的古詩文運用。


      這些錯誤或爭議,有的是一些人習焉不察的別字語病,有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牽強附會,也有的是文史類的事實差錯。它們被轉發的背后,其實有頗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創作方被譽為“業界良心”,素以重細節、重品質出名,并擁有良好的觀眾緣。他們創作的劇集尚且被揶揄為“大型錯誤題庫”,落得貽笑大方,那么其他影視劇呢?而所謂國風、古風、漢風等,近年來大有成為時尚的趨勢,視頻網站投入大力氣制作這檔節目便可見一斑,可恰如這檔網綜所呈現的,把流行音樂與古詩文簡單嫁接一番,再穿上古裝表演,這就是一些人眼中的國風了?


      應該說,電視劇有意識地挑戰半文半白的臺詞,網綜專注于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其出發點都是值得認可的。此前太多古裝劇或因回避難點、或干脆為了娛樂,一律賦予劇中人21世紀的語言和思維方式,這絕不是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創作態度。而許多無底線的純娛樂類網綜對于廣大年輕擁躉來說,也絕非有營養的休閑節目。但從這些錯誤示范來看,對當下的電影、電視、綜藝、音樂甚至文學等文化類產品,是時候把好、把嚴文化關了。


      相比傳統學習方式占主流的年代,在互聯網時代,年輕人學習的途徑和所及視野都不可同日而語。一部影視劇的經典臺詞、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一篇網絡小說中的精彩段落、甚至主創披露的幕后制作花絮等,都可能因為讓人感覺“長知識”而被傳播開來,更會借助網絡迅速蔓延。尤其是影視等門類的文化產品,更因為其直面廣大受眾,而有著難以估量的傳播效能。


      去年夏天《延禧攻略》熱播時,劇中高貴妃的飾演者在采訪中談及自己惡補昆曲身段的經歷。這段視頻被劇方冠以“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擺到網上傳播,短短幾天,便贏得百萬級點擊量。遺憾的是,劇方頗為自得的這段戲曲表演被專業人士指為“四不像”,從唱詞、服裝、頭飾、身段乃至伴奏樂器,都非京非昆。與其說,那是一次傳統文化的弘揚過程,毋寧講,數百萬次點擊不知產生了多少以訛傳訛的負面效果。再如兩年前的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它的播出檔期內,街頭巷尾廣告牌、各類快消品外包裝上到處可見劇中元素,其火爆程度可想而知。劇中不少類似“湯藥味道極是氤氳”的語病,已被一些網絡寫作者復制,誰說下一次不會出現在某個學生的筆下?


      央視出品的《國家寶藏》就給出了文化類產品的正面傳播示范。該節目第二季播出至今,不少中學教師習慣邊看節目邊做“隨堂筆記”。畫像磚藝術盛行于哪個朝代,《格薩爾》是什么體裁的英雄史詩等,這些節目中被演繹被詮釋的內容,都被老師轉化為學習資料,傳播給學生。可見,好的文化產品既能成為大眾休閑的精神補給站,也能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語言是存在之家。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良好的文化產品能使人莊重,使人明智,使人靈秀,使人周密,使人深刻。但若文化產品本身經不起文化領域的推敲,那么“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把好、把嚴文化關,別再讓文化類產品“沒文化”了!(王彥)


      原標題:是時候嚴把文化產品的文化關了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性能提升、服務擴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 性能提升、服務擴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